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08 10:34
“中山城”是一座久而不远的都城。
说其久,该有2500年历史了。说不远,就在唐县。
可这座都城,几十年前人们都说,这不是中山国的国都,是后燕建国的慕容城。1999年编撰的《唐县志》,也是这么说的。
这就让两者至少相差了900年。
时间,就这么解开一座老而又老的古城谜底。而这个城池的今天,又是什么模样呢?5月中旬的一天,驱车向唐县县城西北方向行驶,10多分钟进入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在古代,从同样的出发点启程,走过这一丘陵地带沿路的南城子、北城子、宋庄、封庄等村庄,再向东北方向行进,是从山前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一条交通要道。
这座神秘都城,当时就这样雄踞丘陵之端,可谓镇太行之东足,扼通衢之咽喉。
当日,穿过一村又一店,到了北城子村东南,看到的是这座城已荡然无存。不过,在田野的高岗地带,还留有一段长约400米的古城残墙,标示着这座老城的曾经存在。
这段残墙,就是古城东城墙的一小段。在春秋晚期,此残墙连着其他段城墙,共同构成一座有内城和外郭的都城。唐县文保所所长苑永涛描述了古城的大体轮廓,这座城坐北朝南,城市东北部有内城(北城),内城呈四边各长1000米的规则正方形,为王公贵族和官府的活动居住区;都城的东、西城墙再分别向南,斜向延伸,依山就势与南墙两端连接,又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斜向四边形外郭(南城),为商贸、陵墓、宗庙社稷和居民、驻防区。整个都城周长约15华里,总面积345万平方米。
以前,这座古城为何被“张冠李戴”呢?除历史太为久远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文献记载过于零星分散,被人们忽略了。近些年,对古城“回头看”,才有了今天的精准分解。
翻阅史书,最早提到中山城的文献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赵世家》称,“(赵敬候)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也提到中山城。之后,晋人张曜的方志专著《中山记》《隋图经》《括地志》等也对中山城的地望、特征、名称来历以及变迁有所考证。遗憾的是,《中山记》已遗失,但可从《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路史》《水经注疏》等史料对《中山记》的引用、转载中,印证中山城的有关内容了。
那么,这个古城为何叫“中山城”呢?郦道元《水经注》称:“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而城中的小山叫什么呢?苑永涛说,小山叫委粟山,在历史上这座山还设有一个关口,叫委粟关。
这就是这座老城定名的来历。同时,这也佐证,唐县就是鲜虞人东进太行山的第一个基地。
鲜虞又是何方人呢?《山海经·北山经》称:“又北三百里,曰石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鲜于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由于虞、于通用,鲜于水又可称鲜虞水,鲜虞部族名称该与鲜虞水有关,说明此部落早期曾活动于晋北地区。 鲜虞人东迁于何时呢?有史学界认为,鲜虞人曾建立鲜虞国并受封西周,春秋晚期的公元前550年前后在唐县建都。此后,“鲜虞”与“中山”并用出现在文献中。
受封,即为诸侯国。《九州要记》称:“唐县,本白狄种,最为夷狄大国,梁开平三年改为中山县。”这也说明,那时鲜虞国曾一度是夷狄诸国中的大国。
建城自是傍水,中山城也不例外。历史上,唐县的治所曾在这一带,《水经注》称:“以城中有唐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县也。”《帝王世纪》:“帝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畿辅通志》曰:“(委)粟山,唐县北十三里,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北。”由此可见,古时唐水水源非常充沛,河水终年流淌不息。但现在,这条河已经干涸无存了。
古今中外,从无遇战事之国不多。中山国曾存续200多年,就曾3次被灭国后复国。而备战,就得建设军事防御工程。
从中山城往北,几公里处就有一道东西向的长城穿过,这是中山长城。此条长城从顺平境内西行到唐县境内后,穿过葫芦山,再一直向西南延伸。葫芦山的南、北、西三面是山,其在山间洼地突起。现在,在山上还能看到长城遗迹。
公元前369年,中山长城开始构筑。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山国在唐县建都。按时间推算,此长城至少比“中山城”晚建了130多年。文献记载,当时中山国多次受晋国、魏国和赵国所扰。但史学界认为,这道长城可能主要是为防御赵国。
国强,比长城之坚更重要。至于中山国破灭,由专家审定的《唐县历史文化之光》一书认为,中山国崇尚周礼、墨守陈规旧矩,忽略了与时俱进的改革,这在东周诸国中非常突出,成为最后亡国的原因之一。
长城、都城,是故国中山御外理民的遗迹。而今天,中山城南北十几公里内,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和京昆、保阜高速公路横向穿过,新添了一项项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苏兰生 梁冬艳 田莉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河北大学博物馆教授 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