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0-08-03 09:28
■凡人善举·共建文明城市
别人见了狗粪赶紧躲着走,生怕“踩雷”,而他却满小区遍地找狗粪——
本报讯(记者霍若雯)每天清晨或是傍晚,家住东关大街朗月蓝庭小区的居民总会看见这样一个身影:他低着头,一手拎着塑料袋,一手拿着小铲子,不时弯下腰,将路边和绿化带内的宠物粪便一铲一抄,倒进袋子。这个简单而又枯燥的动作,他已坚持了4年。
他名叫柴健,今年46岁,在河北省保定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上班,从事戒毒教育矫治工作多年。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柴健又要去单位进行两周时间的封闭工作,在他出发之前,记者近日在小区里见到了他。
“因为女儿喜欢,我自己家里也养着一条宠物狗。”2014年,柴健一家人搬进了新建成的朗月蓝庭小区。大概在4年前,柴健在遛狗的时候,他下意识地将路边的狗粪顺便收拾干净了。这次不经意的举动给柴健带来了一些思考,“近年来养狗的居民逐渐增多,居民每天出来遛狗,就会产生狗屎和垃圾,一次没拴狗绳或是没有收拾宠物粪便的行为,就可能会给他人带来反感,养狗人和非养狗人之间出现矛盾。”渐渐地,柴健养成了为小区“铲屎”的习惯,在小区走一圈下来需要十多分钟,每次能捡个两三斤,“其实很多遛狗的居民也会自带卫生纸和小铲子,还是很自觉的。”
“这是多么好的养花肥料啊!”一位老人随口说的这句话让柴健上了心,之后他便把捡来的狗粪送给小区里爱养花草的老年人,老人们也欣然笑纳。
今年58岁的小区居民鲁阿姨虽然叫不上柴健的名字,但是她只要在小区里一见到柴健,便会忍不住向周围的邻居夸赞两句,“现在的年轻人有这样好的品质,真的是很难得!做一次好事容易,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坚持这么久呢?”
“叔叔,你干嘛呢?”有一次,柴健正蹲着收拾草地里的狗粪,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凑上来好奇地问。“把这些小狗的粪便收集起来,你们要不要跟我试试?”就这样,他们跟在柴健身后在小区里转了一大圈,最后三个人“收获”不小。“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的教育。”这件事让柴健更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虽然在初期他也听到了一些不好的声音和调侃。
在常人眼中,柴健需要在工作中面对一类特殊的人群,压力肯定不小。作为一名司法部戒毒局首批教育矫治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柴健认为凡是工作,都有压力,最重要的是怎样进行自我调适,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把握好生活节奏,“多为他人和小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也是一种舒缓压力、调节心情的好办法。”
平时上下班,柴健骑山地车,家与单位之间这段约8公里的路程,他每天打一个来回,就当做锻炼身体。在家里,他除了做饭的手艺稍差一些外,什么家务活儿他都会干。近11年来,柴健还坚持每年无偿献血,他曾获得过2016—2017年度国家卫健委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和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6年,柴健还被保定晚报评为“最美志愿者”。
刚开始时,妻子对柴健“铲屎”的行为确实不太理解,后来在丈夫的坚持下,慢慢体会到了他的一番用心。谈起心爱的女儿,柴健脸上更是露出藏不住的喜悦,“女儿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成绩很不错,希望她能勇敢去追逐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