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杨旭 李云鹏时间:2022-06-08 08:49
□保定日报记者 杨旭 通讯员 李云鹏
护城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西大街牌坊对面的西门石桥车来车往。如今,就算是“老保定”来了,也很难说清它的故事。桥下叠条石而成的主墩,历经几百年河水的冲刷,依然默默地支撑着石桥。后虽经改建,石桥也已不再是保定旧城前往火车站的唯一交通通道,但原桥墩依旧在,它的历史和故事,依然没有被冲淡。
在满是居民楼的街道上,如果不是那一眼望去就极具年代感的青灰砖墙,不小心就会错过去。虽然蓝色门牌上写着的是琅瑚街106号,但斑驳的墙上挂着的“保定市重点保护民居 琅瑚街80号院”石牌,揭示着这里的价值。如今的琅瑚街80号院,外墙上的一大半雕花早已磨平,屋顶上也已长满杂草,四周的墙面也有些许裂缝。夏初的暖风里,古朴的大门紧锁着,专程而来的记者一行只能透过门缝,通过院内破败的房屋,想象着这个宅子曾经的精致与辉煌。
西门石桥,琅瑚街80号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历史建筑。
在保定街头,人们常常会发现身边的一些建筑设置了“历史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保单位”等保护标志,但也许你对其中区别不甚了解。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速,人们对于城市历史,以及城市之中的历史建筑尤为关注。保定,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域内遗存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内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馈赠保定的厚重礼物。那么,什么是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提到文物保护建筑,人们一定能想到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等这些扎根老保定人内心深处的自豪代表,但是历史建筑仿佛离我们很近,又仿佛一直很远。
西大街的古货栈、农大旧图书馆、动物园内的曹锟花园之别有洞天、华北电力大学内的跳伞塔……我想,作为一个保定人不会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些都是保定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有些就像琅瑚街80号院一样,历经沧桑已然面目全非,有些就像跳伞塔一样,饱经风霜依旧风姿绰然。
简单的说,历史建筑同样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建筑侧重于体现历史的价值,优秀历史建筑侧重于体现艺术的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人文记忆。
现实中,文物保护建筑通常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而历史建筑是亟待我们去走近,去了解,去保护的领域。
琅瑚街80号院
259处历史建筑 记录历史
历史建筑是什么?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显示,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据了解,2011年5月3日,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天和栈等32处建筑确定为保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此举为适应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际需要,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有关要求,经市住建局调查摸底、精心筛选和专家评审,市政府同意后确定。
当时所涉及的建筑多为清代、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建设的,其中,有25处属于“在古城内”,剩下的部分也均在如今的“老城区”、主城区范畴内,包括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的乐凯胶片车间、保定市政府等地。另外,一度引起热议的胡同改造中保留的一些古代民居、“四合院”,也位列其中。
2018年10月31日,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将泰宁宫等10处建筑确定为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历史建筑。
其中,除莲池区清朝石碑外,均为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三个下辖县级市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安国市保衡路北出入口汉阙牌楼为2007年建设;涿州市的宝胤寺始建于唐朝,2009年复建;涿州市的天下第一州牌楼始建于清朝,2000年复建。
2021年,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广华寺等25处建筑确定为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历史建筑。除老城区外,也涉及“新三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以及涞水县、望都县、博野县等13个县。这也是保定市首次将该名单范围扩大至县范畴,之前2011年、2018年先后公开的两批名单中,仅囊括了“老城区”及县级市部分建筑。
从建设年代看,涞源县东龙虎村城门楼始建年代最早,为辽代,在乾隆年间翻修。高阳县楞严寺建设年代为宋宣和年;白沟公园牌楼建设年代最晚,为1997年。同时,此次名单内建筑类型与以往有所不同,之前两批名单中,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军事建筑、办公建筑、景观建筑、工业建筑、民宅、祠堂、桥涵、宾馆、雕塑、构筑物等。而此次名单除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民宅等原有类型外,其他为文化教育、住宅建筑、个人建筑、宗教建筑等。
同年,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公布了第四批192处历史建筑。至此,保定市历史建筑数量增至259处。
数字赋能 科学化精细管理
怎样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怎样让它们讲好保定故事,“数字化档案”,让历史建筑“说话”。
保定市汲取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以“数字赋能、精细管理”为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的数字化手段,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系统全面的成果,在河北省内起到积极示范引导作用,为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提升保定历史街区风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为实现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条件。保护利用好全市的历史建筑,对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定市历史建筑数字化系统工作从2020年开始启动实施,前期投资320万,对全市20个县市区内的共约67处历史建筑进行一系列的普查认定、数字化测绘建档、挂牌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市级的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提升保定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水平。2021年底,顺利完成保定市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对保定一至三批共67处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数字化测绘建档、挂牌等工作成果纳入到数字化管理平台。
项目应用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全息测绘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了数字化还原。建立了历史建筑三维数字实景模型,多维、动态、真实还原并展示历史建筑现状。将历史建筑的测绘图纸、各类历史资料以及数字化成果和数字模型按照“一建筑一档案”的要求完成了数字化建档。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影像资料拍摄,结合历史照片、文字资料编辑形成展示短片。通过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普查认定和建档等一系统工作中,保定市20个县市区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数字档案资料。
如今,全新的历史建筑铭牌,在原有内容基础上,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增加了历史建筑的具体名称及简介,配以云纹装饰。标牌右下方二维码是其中一大亮点,公众只需扫码,即可轻松获取该建筑的基本资料、全景照片、数字模型等丰富内容,并可点击播放影像短片,大大提升了历史建筑的体验感和可阅读性。
因今年经费问题尚未解决,市住建局目前正在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完成第4批的测绘建档工作。
河北农大旧图书馆
安全鉴定 为保护利用做支撑
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的基础上,市住建局还对历史建筑开展了安全性鉴定工作,并评估历史建筑目前损坏情况对其安全性的影响。历史建筑安全鉴定结果,作为其重要基础档案资料,为今后历史建筑保护、维修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可靠依据。
同时搭建保定市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历史建筑的建筑信息、智能化监控数据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交互。该系统建立了历史建筑智慧档案库,可以高效的对历史建筑的各项信息进行存储、查询、展示和管理。同时,针对管理部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日常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全面提升了保定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