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6-14 11:52
□保定晚报记者 孙韶蕾
到2022年底,“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比例达到60%,“保定办”日访问量超过50万人次;构建市级统筹,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综合服务体系,行政执法“一网统管”全面推进,事中事后监管闭环初步建成。
到2023年底,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更加成熟定型,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场景。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制度规范体系更加完善,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到2025年底,数字政府建设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实践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数字政府,有力撬动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建设,有效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今年是“十四五”时期保定数字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日前,《保定市“数字保定”建设方案》印发,在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明确6方面任务举措,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将围绕服务和管理,立足企业群众的政务服务需求,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数字管理模式推进政府管理和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推进全市各级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使数字政府建设“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
推进集中上云和数据共享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如何高效为民利企办事、高效处置城市管理事项?打造政务服务“两张网”,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为城市高效、安全、有序管理提供保障,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着重打造“一网统管”。搭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以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基础,以住建、公安、城管、应急等部门业务系统为核心,建设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展示系统、指挥调度系统,构建技术中台、业务中台,整合完善信息接报、图像资料调度、综合研判、决策指挥等功能,实现保定社会运行态势的一张图监控和突发事件的协同联动处置。同时,打造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增强城市运行的全貌展示、动态监测、智慧分析、决策支撑和联动指挥能力,实现“一屏全观、一网统管”。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以“一网通办”总门户、“保定办”应用为总入口,实现与群众、企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全覆盖,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提升政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建设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升级保定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省“冀时办”平合,推广“保定办”APP指尖服务。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县乡全覆盖,实现“一个ID、一次登录、全市通行”,逐步实现服务畅享“一次不用跑”。加强政务服务异地接续,推动建设京雄保“零见面、零跑腿”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力争实现跨市通办、跨省通办、京津冀区域通办。
服务场景不断丰富
从“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到智慧交通、智慧监管,再到健康码、行程码,近年来,保定线上政府的办事能力大幅提高,无论是打造便捷电子政务流程,还是服务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数字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方案》明确,全市将继续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发力——多场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为企业群众提供政务服务“自助餐”。
推进全链条市场监管。承接省级数字市场监管平台能力和数据资源,建立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采集、现场调用、集中管控、协调联动”的全链条市场监管,对接“信用河北”省级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建设“信用保定”平台,根据信用评级结果及风险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加强“红黑名单”应用管理,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戎机制,全面提升保定市社会诚信水平。
推行智能生态治理。构建及时感知、全面互联、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优化提升“保生态”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监测,实现对全市生态资源、水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企业能耗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全面管理、动态感知。围绕防灾减灾、水资源监测、水生态治理等工作,建设“保水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全方位、高效率、智能化智慧水利体系。
整合自然资源管理。整合住建、环保、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数据,建设保定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部门信息联动共享、空间数字化管控和项目并联审批。以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预警,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评估、生态环境管理等提供持续不断的实时大数据,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监管。
打造常态化疫情防控应用。按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防疫工作总目标,探索建设多点触发预警模型、流调溯源、重点人员管控、冷链物防、疫苗追溯、核酸筛查、应急指挥、医疗救治、资源调度、精密智控、绩效评价等核心模块,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科学评价,推动“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持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