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明之美看东方|画说莲池书院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7-24 09:30



□李超


“泉水犹香”碑➡


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碑高275厘米,宽86厘米。碑阳“泉水犹香”四个擘窠大字是于成龙为纪念张罗彦而写的题词,碑阴为“重建张光禄井亭碑铭”,于成龙撰文。前部的“记”主要记述张罗彦殉难经过,后部的“铭”用七言韵语赞颂死难者。


⬅鹤柴之鸟隅亭


位于君子长生馆之西,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四周有廊。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鹤柴》中描写道:“高槐疏柳,白石苍苔,仙客羽衣,翩跹其下。伫轻鯈于春水,警凉露于秋宵,故是幽禽之胜宅也。”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鹤柴》中写道:

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

不必禽经征故事,九皋深意缅风人。


⬆绎堂


位于南塘南岸的平地上。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原是习射的场地,清初李绅文重修莲池时即在此建有射圃。

那么后来为何不直接叫“射圃”而叫“绎堂”呢?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中说:“《礼》云:‘射之为言者,绎也。’义取诸此。”原来,它是按《礼记·射义》中的意思命名的。射,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绎堂已不复存在,总督讷尔经额于池南宽敞处重辟一区,为校阅五营兵技之所,取名为“射堂”。现在的绎堂是2008年在道光二十六年的射堂遗址上按行宫时绎堂的图样重建的。


含沧亭➡


在篇留洞东北。这是一座桥亭,也叫廊桥或屋桥,上亭下桥,南北两侧檐柱间设护栏,既可供游人过河,又可供游人避雨、坐憩或驻足赏景,南塘东沟回归北塘的水即流经桥下。

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含沧亭》中这样描述:“亭跨池东水上。西挹瀰淼,东注石窦,湍飞流激。每凭风延咏,如闻濯缨之歌。”亭名取意于孔子、孟子对《沧浪歌》(濯缨之歌)的阐释。

此亭为2002年至2005年按照行宫时期的形制复原的,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丹。


⬅藻泳楼


在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二层歇山顶,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前面有假山高耸,后面以及左右有芳沼环绕。

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藻泳楼》中描写道:“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偎佹以延牖。当夫春波既演,凭高缀赏,自觉鱼鸟咸来亲人,咏在藻之雅篇,洵凫鷖之足乐也。”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

藻泳楼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到四国联军焚毁,清光绪二十八年重建为“藻咏厅”(单层),1951年曾改称“康乐厅”,复名“藻咏厅”。现在的藻泳楼是2002年至2005年按行宫时期的形制重建的。                        (二)


⬆濯锦亭


在牌楼的西南,坐落于北塘的东北角上。四角重檐攒尖顶,周围柳荫浓蔽,南面临水,是夏日赏荷观景的好处所。

相传此亭建于元代,园主人乔维忠的侍女常在此间浣纱,时人因此摘取唐代诗人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末句的头二字为之命名。杜甫成都住所旁边之浣花溪,相传因漂洗织锦能使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又被称为“濯锦江”。

“濯锦”又暗喻荷花,与此处北塘实景相切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