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赋能创新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我市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工作综述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08-26 09:19

□保定日报记者  牛  琪

3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新一轮省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单位,11家企业被纳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1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全市职业院校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对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有着重要意义。2021年11月4日,教育部、河北省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品质保定的实施意见》,保定市正式成为部、省共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12月23日,在全市职业教育大会上,我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明确推进路径,以精准举措落实试点任务

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让年青一代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市将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纳入市委月点评事项,压实县(市、区)政府主体责任。自工程启动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26.3亿元,新增学校占地面积1071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总价值4690.62万元。

同时,市教育局确定了2022年度职业教育28项重点建设项目,印发了《保定市教育局关于推进落实<保定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的通知》,确定了阶段性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各县(市、区)及各中职学校按照改革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县一案”“一校一案”,实施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为确保完成达标任务,我市按照“核验一批、带动一批”原则,分批做好达标验收工作。目前,阜平县、唐县等9个县正在接受第一批市级核验。

搭平台建机制,积极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

以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建设、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建立普职统一招生平台为依托,我市不断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在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市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对全市中职学校进行专题培训,理清工作思路,推进启蒙基地建设。今年6月,我市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召开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建设现场会,就如何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进行现场观摩研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8所中职学校完成了职业启蒙教育基地挂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各类活动118次,参与人数达到15200人。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学籍互转”的高中教育阶段办学模式多样化发展新路径,重点推进定兴县举办特色综合高中试点,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新模式。目前,定兴县北河中学设立了职业高中班,开设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专业,2022年招生200人,职普融通发展的“保定模式”稳步推进。同时,我市积极推动普职统一招生平台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中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在线招生信息发布、计划公示、志愿填报、录取查询等功能。报考“3+2”“3+4”办学模式的新生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毕业生可通过平台统一填报志愿、录取。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新机制

校企合作是推动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适应产业需求的主要手段。针对校企合作“一头热”、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我市通过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市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组织保定市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保定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保定市2022年度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目录》《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保定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等一批配套文件,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市教育、发改部门加强沟通,引导与职业院校合作紧密的企业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目前全市已有11家企业被纳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从今年起,我市将陆续认定10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60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其中徐水、高碑店等地将以产教融合型企业创建为依托,深入探索面向企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校任教的双向流动机制。

借助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流动站、产业学院等形式,我市职业教教育产教融合稳步向深向实。其中,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被纳入选河北省首批鲲鹏产业学院共建院校名单,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冀中职业学院分别与河北新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阜平县职教中心与北京博瑞祥荣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梦翔(阜平县)汽车销售服务实训基地,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厚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保定智慧农业联盟、燕鼎科才集团、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服务产业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服务我市“7+18+N”产业发展?全市各职业院校按照“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原则,科学合理优化、设置专业,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引领,在新一轮河北省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遴选中,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和4个专业群,分别入选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各高职院校以各级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文件为依据,在专业数量上做“减法”、专业质量上做“加法”,近3年来累计淘汰38个老旧重复专业,新增40个新兴专业,专业机构更趋合理。

我市还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纳入中职学校标准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重视规模和数量,更重视内涵和质量,推动教学诊改全覆盖,并以诊改为抓手引领教材、教师、教法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市有1所学校通过教育部教学诊改试点验收,2所学校通过省级验收,8所学校通过市级验收;全市中职学校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还有12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序列,1个入选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序列。

结合专业和区域产业实际,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发起组建的全国职业院校工单制教学联盟,成员目前已发展到100多家,去年以来共组织“工单制”教学改革培训交流10余场;涞源县职教中心结合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实行旅游专业“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外,市四职中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市职教中心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分布光伏系统的装调与运维,市二职中的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调试,市女职中专的酒店服务、模特表演等专业,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特别是保定技师学院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实验班”,引入德国课程和教学管理体系,成为全省“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成功范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