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宣称免费旅游,鼓吹高额回报,诈骗公司大打“亲情服务”哄骗老年人投资——

超百名老人掉“投资养老”陷阱被骗“养老钱”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9-23 09:02

保定晚报讯 不定期组织旅游,购买养老理财产品后还可坐享高额回报……披着养老服务的外衣,靠着这些诱人的说辞,许某某等6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400余万元。近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被告人许某某、陈某某、洪某某、赵某某、倪某某、葛某某提起公诉。

打着高回报的幌子

诱骗投资

“投资10万元,年息是11%;投资50万元,年息是12%。购买这款养老产品不仅保本付息,而且投资越多,利息就越高。”2017年6月,赵阿姨从朋友那听说了一款养老产品投资理财项目。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赵阿姨先投资了5万元。2018年,这笔理财产品到期,赵阿姨如约拿到了利息。

为了吸引赵阿姨进一步投资,该理财产品的业务员赵某某一边晒出公司营业执照,一边向赵阿姨表示,只要其加入公司会员,就可以免费参加公司组织的旅游、健身、唱歌、兴趣班等各种活动。架不住业务员软磨硬泡,赵阿姨决定去现场考察一下。

刚到活动现场,赵阿姨就被现场热闹的氛围吸引了。“台上他们把这个养老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台下有不少购买理财产品的老年人,我还看到了好多老熟人,大家最开始都拿到了高额回报,就信了这个公司具有正规的经营资质。”于是,赵阿姨和老伴陆续又追加了30余万元用于投资。

可现实真的如业务员描述得那样美好吗?在该公司华丽的包装下,还隐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门店内“亲情服务”

吸引老年人

纸终究包不住火。2020年6月,公安机关在楼宇排摸中发现该养老服务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经查,该公司披着养老服务的“马甲”,实际上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上海市各区开设线下门店,宣传发展养老产业、提供养老服务,通过承诺充值后返还折扣优惠等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

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受公司实际控制人钟某某(另案处理)等人雇佣,许某某、赵某某等6名被告人分别担任涉案门店挂名副店长、店长助理、财务及业务员,在此期间采用上述方式与160余名集资参与人签订投资协议,吸收公众资金。

事实上,除了被这些业务员口中的高额回报蒙住眼睛,最打动老人的,还有该公司线下门店的“亲情服务”。

据被告人许某某交代说:“一些老年人经常来店里吃饭,我每天都会烧十几个人的饭菜。很多客户都觉得我很好,他们到店里要买理财产品,我就以业务员的身份给他们介绍,然后帮他们刷卡、签合同,收取的款项打进了公司账户。”

不少被骗的老年人事后坦言:“其实我们也不太懂公司具体做什么的,只要利息兑付正常、及时,我们就觉得可以投资。而且我们和店里的业务员相处也很好,大家都很信任他们。”

市处非办提示

投资有风险,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在投资前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切勿轻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的宣传。《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老年人在投资理财前要多与子女及相关专业人士沟通商量,莫因贪小便宜丢了大财富。            市处非办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