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11-02 08:37
□保定日报记者 王辛于
通 讯 员 王 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到一年丰收季。
时逢深秋,走在蠡县的乡间小路,凉意袭人。而位于小陈镇小陈村惠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育苗组织培养室内,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排排组培瓶整齐地摆放在无菌实验室内,绿盈盈的脱毒甘薯试管苗生长在组培瓶中,好似襁褓中熟睡的婴儿。该合作社技术指导人员马惠争看到这些培育成功的幼苗非常自豪:“我们是保定市首家甘薯脱毒育苗基地。甘薯脱毒苗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经过离体培养诱导的无病毒再生苗。经过脱毒培育过的甘薯苗,生长力和产量会有大幅度提高!”
据了解,近年来红薯产业在蠡县获得较快发展,种植面积保持在万亩左右。近期,蠡县红薯荣获河北省第六届省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0后”大学生马惠争回到家乡,学习甘薯脱毒育苗技术,成为了一名“新农民”。
如果说马惠争是新时代新农民的技术典范,那么潜心钻研麻山药种植技术三十多年的齐分良,则可以说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技术贴心人”。
齐分良利用业余时间设计的山药网不仅使用便捷,省工、省力、省钱、通风透光,还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麻山药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地。
齐分良还设计生产出山药豆精播机和分立式山药播种机。这两种播种机株距、行距可以任意调节,大大提高播种效率。以前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种植山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此外,齐分良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制定出了《北方山药零余子种苗繁育规程》。他们根据麻山药的生长习性,利用水和肥的有效调控,能明显改善山药豆苗和成品山药的长度、粗度,提高了麻山药的品质,使其更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蠡县是“中国山药之乡”,全县麻山药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达20亿元。如今,在蠡县,还活跃着很多像齐分良、马惠争一样的“技术达人”,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其不断探索的结果,更离不开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特别是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长期指导,河北农业大学刘廷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廷辉是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多年来他积极服务乡村,培训农户及农技人员6000余人次,获国家级科技特派员称号。每当他出现在田间地头,乡亲们就会急切地围拢过来,向他请教询问有关预防病虫害和科学施药的知识。
刘廷辉面临的课题是困扰蠡县当地很多麻山药农户的一个普遍难题,即如何解决麻山药土地重茬问题。今年5月份,刘廷辉和他的技术团队同蠡县曲堤镇干部以及曲堤村种植户老闫协商,利用该村一块3亩左右的土地进行一项科学试验。因为这块地已经连续种植了40余年麻山药,期间短期轮作种过玉米等。由于连年重茬种植,土质严重恶化,水疔、水痘等病虫害严重,产量极低,属于“病入膏肓”的一块土地,农户已经决定放弃继续种植麻山药。
“当时我们面临很大的考验和风险。一旦这块试验田种植失败,我们将面临绝产绝收的境地,前期投入的农资和人工都将血本无归。”老闫至今还对当初的决定心有余悸。
在接下来的5个多月,刘廷辉从初期选种、种薯和土壤处理到中期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控和控秧等全程技术帮扶老闫夫妻。他往返在保定和蠡县之间不下数十次。每次来的时候他和老闫一起下地施肥、合理用药。最终,这块原本面临绝产绝收的试验田,在刘廷辉技术团队的帮扶下,顺利完成逆袭,亩产约5800斤!当技术人员现场报出数字时,在场所有的人为之雀跃,纷纷竖起大拇指:科技兴农太重要!
更为可喜的是,刘廷辉和相关团队正在积极谋划河北省山药产业技术研究院。他们将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致力于山药种质鉴定与品种培优,优化、集成规范化栽培技术,推进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他们聚焦山药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种植生产。同时该研究院将以产品创新为途径,注重山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院还将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社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使研究院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山药产业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平台,服务山药全产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微光成炬 凝成星河
刘廷辉、齐分良、马惠争……普普通通的名字,普普通通的职业,却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奏响了同一个音符,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代不负实干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又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续,需要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蹲在一线、铆足干劲,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使科研创新成果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光成炬,凝成星河。我们热烈期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刘廷辉”“齐分良”“马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