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甘武进时间:2022-11-17 11:13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这是季羡林先生对故乡的深情告白。在《活在身体里的故乡》这本书中,季羡林、史铁生、余华等文坛名家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告诉我们: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故乡有时候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记忆的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
此书是“作家文摘·名家散文”系列第二卷,按故乡、亲情、人生感悟等主题共分为“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永远的异乡人”“想念是相处的利息”“不完美才是人生”“红尘相看”五辑,精选了杨绛、季羡林、宗璞、余华、史铁生、贾平凹、余光中、席慕蓉、周国平、麦家等文坛名家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质朴而饱含情感的笔触,记录了对故乡、亲情、人生的回望和感悟,将人生智慧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灵魂,一同体味世事变迁,感受人情冷暖。
何处是乡愁?梁衡说:“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他回了一趟阔别60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洗衣歌、柳笛声都已成了历史的回声;村庄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笑声,也没有人再会去让泥巴炸出声了……”对于此行的感想,梁衡写下一首小诗:“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
作为曾经的灵魂栖息之地,那里显然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韩少功去过法国数次,他说:“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他认为,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萍漂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当他们听到某首乐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幸福。
故乡的路很长,也很短。苏童说:“选择南京做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不大不小,不要繁华喧闹也不要沉闷闭塞,不要住在父母的怀抱但也不要离他们太远……”于是,在他22岁那年,他自愿成为了一个南京人。
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便会在一草一木间看见他的幸福。多少人现在生活在别处,在一个远离故乡的地方生活着,生活得没有乡愁,没有忧怨,生活得如此知足,古人所谓“错把异乡当故乡”的词句大概也就源于此吧。
游子们的记忆是断片的连续剧,突兀而陌生。他们有着灵魂深处无法消遁的乡愁,刻骨而荒凉。所以,我们要常常庆幸自己是个有归属感的人,虽然我们的故土仅仅是儿时的浮光掠影,但那些如老底片般的记忆已是汇入血液里的强大因子,始终在体内不断循环,对于那个称为老家的地方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念想。如季羡林先生一样: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