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12-15 10:53
□黄齐超
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实用的措施。国务院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以后,各地的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措施也有了变化:比如公交、公共场所等不再查验核酸检测,甚至不再要求扫场所码。这样的变化无疑让居民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居民外出如何保护好自己?
对于防范感染新冠病毒传播,最经济的手段莫过于“保持2米距离”和“戴口罩”。科学实验表明,一个人与阳性感染者保持1.8米距离,并且双方都戴口罩,被感染的几率仅为1.5%。由此可见,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居民要做好自我防护,外出到人口密集的场所时,一定要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事实上,新冠疫情以来,大多数人对出门戴口罩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自觉性。可是,现在生活逐渐恢复,卡点也撤了,没有人督促戴口罩了,一些人的防范意识自然就开始松懈。那么,戴口罩的自觉性能否持续?值得怀疑。尽管奥密克戎病毒的毒性降低,但它的传染性升级,我们还是有必要做好自我防护,摒弃那种“早阳早好”的错误思想。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还需要绷紧防范的神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开展“全民戴口罩”行动,向全域所有居民明确了“应戴”的场所,让公众一目了然。不仅如此,还要求“科学佩戴”“规范佩戴”,不能马马虎虎,敷衍应付。
笔者认为,“全民戴口罩”行动,既然是政府组织的,它必然会有配套的后续措施,比如检查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情况;比如检查居民举办红白喜事时,宾朋客人佩戴口罩的情况;比如要求公交、餐馆、商超、剧场等公共场所准备好口罩,以备顾客没戴口罩的不时之需。
尽管感染新冠病毒不可怕,但把佩戴口罩当成一种义务,当作日常生活的标配,保护好自己和他人,还是很有必要的,值得点赞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