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程慧敏|品味古城底蕴 预见美好未来——读苏少华《吴良镛与保定》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程慧敏时间:2022-12-22 10:07

最近,我有幸求得苏少华的力作《吴良镛与保定》。翻开品读,不忍释卷,字里行间气脉贯通,涌动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奋着思绪,我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感慨。

读《吴良镛与保定》,被吴良镛先生与保定的往来交集、传道授业深深感动着,从中读到了古城保定厚重的底蕴和对未来的憧憬。

吴良镛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建筑学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人;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获得世界人居奖。

读了《吴良镛与保定》后知晓,吴良镛先生带领的“科学共同体”团队率先开展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研究,对京津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从全球着眼,从地方着手”进行战略性设计,是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构想的探索者和指导者,其成果引领和影响了各个阶段京津冀规划研究和科研项目的开展,开辟了我国新时期区域研究的新途径,先后出版了三期《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其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为国家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细读深思,当年,吴良镛先生传递着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执着探求,向保定渗透着他的战略思想,对保定发展寄予了期许和厚望。

雄安新区设立以后,吴良镛先生建议保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保定与雄安新区的关系,深入研究保定借势的重点和方向,主动服务,协同发展。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应立足客观分析保定,从区域范围研究保定,从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中探讨保定。”

吴良镛先生非常看重保定在京津冀区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提出“京津保”概念,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规划发展研究中,把保定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保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吴良镛先生对保定知之深,对古城爱之甚。他曾漫步西大街,驻足大慈阁,在古莲花池谈教育,在军校旧址忆军事。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对每一处都充满着深情厚意,他对保定规划的思维构想深深嵌入丰厚的保定文化。

吴良镛先生首倡“文化保定”理念,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中将文化保定作为保定发展战略的首要关键点,他认为“保定是北京通往华北、华中、华东的重要门户,可称为京南腹地。要在战略高度看待保定文化,重视保定及其周边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可以说,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开拓。”“保定作为过去的京畿门户,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易乎积极予以弘扬”。他说:“城市文化的发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城市的内在活力,对此宜有引导地予以规划发展。”

吴良镛先生对保定有着血浓于水的地域情怀,这一切皆因他与保定有着60多年的不解之缘。

早在1958年,保定第一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出台,主持编制的就是吴良镛先生。保定成为先生城乡规划实践的第一个城市。后来,吴良镛先生多次带着科研项目来保定开拓实践,不遗余力地参与指导保定各阶段规划设计,保定的每一期每一版规划都凝结着先生的心血和智慧。1988年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由吴良镛先生指导编制的《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是保定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版规划为保定古城整体格局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追寻吴良镛先生在保定的足迹,经过几年的探究走访,开启广角镜头,用流畅的语言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谱写出一位规划建筑大师的雄才伟略和无私情怀,用真实的记忆场景抒写保定的变化,思量保定的发展,将自己对保定的情感融入文字表达中。

吴良镛先生以及作者对保定的炽热情怀激发起我这个高碑店读者的乡情,我急不可耐地要在吴良镛先生绘制的保定坐标系中标注上一个点:1958年,吴良镛先生也曾到过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当年,县治所搬迁重置,规划区面积3.78平方公里,主要干道从火车站向东至城界长度只有1.5公里。吴良镛先生将此路设计成红线宽50米,奠定了最初的城市框架。1983年,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作为小城镇规划试点县成立了“新城县城镇规划委员会”,开展《高碑店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该委员会的规划技术指导人员就是吴良镛教授和他的清华大学团队。规划编制过程中,当时的县委领导四进清华求教,三次邀请先生来县具体指导。此后,县城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城市在发展,城区那条主干路(迎宾路)顺着吴良镛先生设计的历史宽度在向前延伸,时至今日依旧展现着它的大气磅礴。

一本书,一位大师,一座城,让敬仰升腾,让思想激荡。心随大师的格局律动,与一座城的情、事、理交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