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迈出乡村振兴铿锵足音

——保定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3-01-07 09:53

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上堡村绽放新颜值。                         叶江平  摄

□保定日报记者  王金堂

1月5日,冬阳普照,村前、坡后40个香菇大棚,见证着阜平县平房村从贫困走向富裕,承载着281户、966名村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美好愿景。

“多亏有国家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好政策,有各级各部门鼎力相助,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村党支部书记赵金虎自豪地掰着手指算着:“通过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光伏、扶贫车间、荒山整治流转土地、红色文化旅游。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39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1800元;村集体收入99.48万元。”

穿行西部太行山间,遥望东部广袤原野,全市处处展现着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带来的绿水青山和村民的美好生活。

2022年,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对保定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打造两个新样板”要求,全市上下激情奋进、开拓创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中展现新颜值、跑出加速度、打造出新样板。

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获悉,2022年,严格落实各级部署,全市抓脱贫成果巩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市县两级防贫中心、部门防贫专班和248个乡镇防贫工作站全部到位,4.2万名网格员包联248万户农户,四级联动的防贫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因户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没有出现一人一户返贫致贫。

全市9个经济强市(区)结对帮扶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积极开展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人才交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以及就业帮扶活动,共计拨付帮扶资金1183万元,区域结对帮扶成效明显。

聚焦65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规范完善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后续帮扶措施,实现搬迁户“户户有产业”,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实现就业27862人,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等需求有保障。9个重点县的1109个脱贫村和易地搬迁安置区驻村帮扶全覆盖。在非重点县的90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工作队驻村帮扶。

继续实行“1+22”专班推进机制,建立项目评估、资金安排、督导考核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纵向层层传导,横向协调联动,构建起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脱贫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全市编制产业项目742个,涉及资金14.05亿元,占衔接资金总量62%;累计培育827个特色产业基地,2072个优势特色品种。

徐水区椿木峪是一个380多人的移民小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村里发展养殖、林果等特色产业,整治村容村貌。2022年,该区水利局移民办利用村旁矮山,修建登山步道、观景平台,增设健身器材,安装党建、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板。随着矮山变公园,颜值大提升,观光、健身、打卡的村民络绎不绝,获得感、幸福感直线上升。

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上,2022年,全市上下抓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升级乡村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且看一组数字。

2022年全市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99个,完成投资额195.8亿元;签约农业项目58个,签约引资额200.5亿元,全省第一。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12家,实现营业收入646.7亿元,同比增长9.9%。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1家,总数达到364家,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一二三产融合全面深化。全市新建、改(扩)建牧场18家,新增奶牛栏位1.45万个,预计全年生鲜产量44万吨,同比增长15.3%。

创建1个国家级特优区和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筹措各类资金70亿元,引进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43个,全年新增各类棚室13万个,打造百亩以上规模化基地68个,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同比新增16.8万亩,达到51.9万亩。

面向中国农大、西北农林、河北农大等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百个博士团队到保定创新创业,配套优惠政策,全力打造100个“博士农场”。首批51家“博士农场”全部签约完成,带动都市农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成立全省第一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初步形成3大品类、6大园区、100家企业、100亿产值的发展格局。总投资21.5亿元的首个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园区在高碑店建成揭牌,预制菜产业走在全省前列。

家庭农场达到6600多家,农民合作社10400家,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到2196家。建成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和4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66个,其中精品村41个。创建省级示范村36个、专业村1740个,达到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一。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全覆盖。

坚持抓党建促振兴,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5+3+N”村级组织体系,实现农村综合服务站全覆盖。通过集中创建8个示范区、134个村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带动增收、资源盘活增收、发展服务增收。全市516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3464个。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将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追梦不停歇、阔步再出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