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甘武进|温暖的乡土记忆——读黄孝纪《节庆里的故乡》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甘武进时间:2023-01-11 09:18

“通常来说,故乡大多数人家,在农历小年之前,都会把油炸的年货备妥当,预备着春节的到来……”“除夕奔跑而来。小年之后,日子过得飞快,一年的尽头近在咫尺,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文字中的这两个节气我们都很熟悉,那是历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异地他乡谋生的人,因为节庆里承载着故乡的艰辛与苦涩,也寄寓着甜蜜、欢愉与希望。

《节庆里的故乡》是知名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关注乡村节庆习俗的又一部作品。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大年初一拜年到年尾的除夕,围绕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日常伦理,以散文的方式讲述故乡春、夏、秋、冬四季的40种乡村重要节庆习俗,真实再现了一个传统农耕村庄的喜怒哀乐,保留了一段温暖的乡土记忆。

每一个地域的故乡都存在着关键词元素,每一个离乡人也在心心念念一些事情,无奈落花流水,无法挽留物象形状的耗散。许多离乡人都在书写故乡,都在以各种零散的形式或符号,或以族谱形式,在曾经的季节更迭中固化故乡源头谱系,建构肉身和精神返乡的寄宿处所。只是这样的乡村同质碎片文字在中国何其多!而黄孝纪追求的是异质的系统性的故乡完整叙事表达。他的单篇文章都不很长,但是叙述连缀的平台景观却是宏阔无比,四季分明,用这么多文本文集映照单个故乡村庄,他确实比许多人走得更远。

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相沿成风,相染成俗”,也就出现了相对固定的节庆习俗。在故乡人看来,龙是神物, 能驱邪祟,保一村平安。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在故乡用稻草扎龙灯,通常从正月初一下午就开始了。从正月初二起,春节期间舞龙灯,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与耍狮子、看戏一道共同构成了湘南乡村年俗娱乐的主流。

出了元宵节,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耕耘。随着农时节气的推进,惊蛰到来,播种正当其时。春雨中迎来了一个伤怀的时节,便是清明,家家户户扫墓祭祖,寄托哀思。早稻插下田、小麦变金黄时,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会煮红蛋,是送给未成年子女的节日礼物,糯米饭、葱花煎蛋是当天过节的佳肴。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时光里,那些浸润到日常生活里的节庆习俗由一代又一代的农人言传身教,传承因袭了下来,直到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六月盛夏,稻田渐渐黄了,丰收已然在望。早稻收割后要买肉买鱼,做出丰盛的饭菜,既是对天地神灵的感恩致敬,也是农家人对自己勤劳丰收的犒赏。

作者说,故乡中秋主要的节俗是捣糍粑,重阳则注重敬老。女子回娘家送节,或者被娘家人请去过节;年长者祝寿,或被晚辈请到家中来侍奉款待,充满浓浓的人间温情。漫长的冬日是乡村男女喜结良缘的季节,在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经常能看到迎亲队伍,抬着红红的嫁妆,喜气洋洋地走在田间小路上。那些新娘子,为人妻,为人母,生儿育女,勤俭持家,与这方土地血脉相连,一生相守。

一年四季,农人们在节庆习俗里生活。那些交织着艰辛与甜蜜、苦涩与欢愉、悲痛与希望的节庆习俗年复一年地轮回,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承、推崇并发展,塑造了农人们的生活和灵魂,构成了农人们完整的人生,让身处钢筋混凝土的城里人们对乡村心心念念。它不仅揭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更是我们伟大民族无比灿烂的精神支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