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钟芳时间:2023-01-16 10:28
品过香喷喷的腊八粥,紧随时令的脚步,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过年了,提起一个“年”字,许多人都会精神为之一振,心头不由漾起一阵温暖,但凡中国人,男女老少没有不爱过年的。
除了过年,中国的传统佳节还有很多,每一个节日都各具特色,这些在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常建华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一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历史佐证。这些岁时节日就像点缀在岁月深处的璀璨珍珠,每一颗都熠熠生辉,映照着生活,足以使那些平凡的日子都显得格外生动。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岁时节日都是伴着二十四节气悠然降临的,那些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节日无不彰显着古人的种种情怀,映射出他们对生活的基本态度。翻开《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品鉴一个个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从中可以管窥古人的现实追求和精神风貌。
全书从“一元伊始,万象更新”的元旦入题,先后提到了立春、上元、二月二、上巳、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冬至、腊八、除夕等节日。该书从节日的由来、习俗的演进、人文的意象等方面对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予以详细拆解,既讲这些节日缘何而来,反映人们何种精神需求,寄寓民众何种现实期许,又针对相关节日形成的习俗和庆典揭示出民情、民风与节日文化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这些岁时节日绝非凭空杜撰,而是古人在长期观察自然进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时期,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和北斗星辰的变化建立了最早的时间系统,确定了春分、秋分两个分点和夏至、冬至两个至点,随后确定了季节和年节,并相应推出了天干、地支记时法。至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而中国的岁时节日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二十四节气,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品读本书不难发现,这些节日的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古人观察、体悟、审视自然万物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古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思想和智慧不断精进的生动写照。常建华循着时间脉络,针对元旦为何要祭祖和拜贺、清明为什么要踏青、中秋节的拜月习俗从何而来、重阳节为何要登高远眺、春节都有哪些食俗和讲究等一众问题,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维度,引经据典,细致分析,生动有趣。
全书不但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和祥和,还氤氲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不但以其丰富的史料性和趣味性令人耳目一新,还以极富深意和新意的讲解勾起读者的节日情结,让人在心动中跟着他的节拍,穿越大江大河,拂去历史的尘烟,去领略岁时节日的风采。
元宵节的灯火里闪耀着夺目的烟花,接连上演着庙会和社戏,把团圆和喜庆气氛送进千家万户,送进老百姓的心里。中秋节的融融月光里有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缱绻,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温情。那飘香的月饼,酥脆的桂花糕,寄予着人世间几多惦念和乡愁……
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在阖家欢乐、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欢声笑语,红窗花、红对联、红灯笼,红得缤纷,红得热烈,红得奔放,映得家家户户满堂红,映出了巍巍华夏绚丽的中国红。
中国的岁时节日既情意深深又韵味绵长,以其深厚的旨趣令人心驰神往,堪称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