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马新刚|大漠逐梦 雪域寻芳——读刘世斌《逐梦芳华》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马新刚时间:2023-01-16 10:28

喜闻刘世斌老师新著《逐梦芳华》出版,迫不及待,讨来一读。

书中描述了保定学院200多名毕业生扎根新疆和西藏的支教故事。刘世斌老师用书法的形式,饱含深情地创作了18副对联和12首词作,读之令人感佩落泪,荡气回肠。

平凡的故事,不凡的人生。侯朝茹在日记中写道:“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你一定会不枉此行,来时只有荒凉的沙漠,去时绝无荒凉的人生。”宽博的胸襟打开了人生的格局和高度,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荀轶娜曾是我隔壁班的同学,当第一次从电视里看到她在4000多公里外的且末讲课的镜头时,我惊得饭都忘了吃,内心生出无限敬佩,感到了人生的巨变和灵魂的飞跃。愿老同学继续盛开灿烂的生命之花,如天山雪莲般美丽高洁。赵艳菊、赵国宝姐弟的父母为了陪伴孩子,毅然决然把河北老家的房子卖掉去了新疆,一家人得以团圆。老人说:“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家。”黄淑荣、姚娜苗、李桂枝,司会平、闫俊良、岳刚、王俊娟、徐建旺等,他们努力耕耘的地方,大漠草已青,雪域花已盛,当初的星星之火已是燎原之势。

《逐梦芳华》是一种以古唱新的经典尝试,对联有短联、长联、顶针联、嵌字联、双关联、一般楹联和龙门联等。词作则启用了《满庭芳》《阮郎归》《江城子》等12个词牌,可谓一词一牌。

《逐梦芳华》是一曲震憾人心的大爱之作。“太行携手昆仑拱起万方新世界,燕赵同心朔漠融成一脉大中华。”“隔屏亲女女哭嚎,忽起铃声,待讲离骚。”壮怀气吞河山。

《逐梦芳华》是一首百转回肠的思乡之曲。“几千里吹来,依稀是亲人味道;两时区相望,的确有理想辉光。”每当站在大漠深处和雪域之峰回望故乡,想起遥不可及的亲人,是何等的思念和牵挂!

《逐梦芳华》是一支动人的爱情之歌。“同心共赴天涯路,双床一并新婚度。儿女已读书,悠然成旧儒。”王建超、王伟江结婚时虽条件艰苦,但他们精神富有,一家人温馨和睦,融入边疆。

刘世斌老师书法主攻行草、楷法,间出篆隶,用笔沉着痛快,遒劲有力,结体因势就形,对比强烈。他说:“只有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楷模留清名,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他将全部的功力、才华、情感凝聚笔端,融合喷发,一气呵成。

为表达西部支教群体的楷模意义和正大气象,对联多用楷书。字体以唐楷为基,欧骨柳筋,又涉取些许碑法的硬拙,既浑厚凝重又活泼自然,气脉周正,字字入心。词作更多使用行草书,以跌宕多变的笔致打破气息的凝重,使支教老师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点画扎实矫健,望如迎风的古代少年,英俊挺拔,风姿翩翩。隶书作品老辣奔放,快捷迅猛,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尽皆到位。大篆对联结字高古,疏密因形,笔笔凝浑,透出满满的金石之气。

读完思绪回荡。看到西部校友在艰苦的环境之中大漠逐梦,雪域寻芳,于风沙高寒的气候中毅然坚守,一日日,一年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拓展了生命的意义。

读后顿时领悟,时不我待,更应积极进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