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3-02-02 08:22
□屈峥嵘
保定是一座与奥运渊源深厚、充满体育魅力的城市,有着自强不息、拼搏争先的历史传承。2021年获“奥运冠军之城”称号,入选“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成为全国唯一包揽两项殊荣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将体育作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重要事业,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有力推动,陆续投资250余亿元,启动建设保定市文体新城,建成环城水系马拉松赛道及90处体育场地配套建设,更新健身设施1966处、新建或改建足球场37片、篮球场73片、健身步道110.45公里以上。今年元旦,迎新年长跑活动,3000多名市民踊跃参赛,“人人想健身”“人人会健身”正逐步成为市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随着健康关口前移与持续推进,青少年科学健身已成为重中之重,但短板尤在。一是青少年运动健康理念有待提升,因运动不足导致亚健康的情况比较突出。二是运动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智能化手段支撑,青少年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实施长期的健身锻炼计划。三是专业化的运动人才队伍缺乏,青少年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正确的指导,现有政策待遇吸引力不够,专业教师发展空间不足,各部门统筹协调有待加强。为此建议:
(一)多方协同培养,构建青少年运动健康全新格局。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推动学生体质提升行动。一是采用专业测试设备,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干预,帮助学生制定详细、合理、有效的个性化运动方案,形成科学的锻炼习惯。二是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定期对学生体质进行抽测,将成绩纳入考核并作为评价学校是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三是凝聚社会广泛关注青少年运动健康的共识,树立“大健康”观和“主动健康”理念,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立足自身优势,针对学生不同成长节点做好相应引导。
(二)推动举措创新,探索青少年运动健康科学模式。一是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聚焦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质问题、行为习惯及身心发展特点,全面研究“运动处方”,引导开发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运动课堂,优选典型案例示范教学并逐步推广。二是整合学校体育、全民健身优势资源。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在选址布局、建设规划和设施投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运动需要。协调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机构,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及学生开放,为青少年运动提供更多便利,尤其是安排节假日更多的运动时间和空间。三是鼓励特色发展,促进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多元化态势和“多校一品、多校多品”的集聚式格局。加大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丰富轮滑、游泳、击剑等娱乐性项目。立足覆盖全体学生,通过打造品牌赛事,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师资保障,完善青少年运动健康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各学段有效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学校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培养模式,优化年龄结构,鼓励支持优秀后备人才积极参加体育赛事活动。二是完善体育人才信息库,分级分类采集数据,启动信息检测,及时获取体育人才动向并统计、总结、分析,定期发布体育人才紧缺清单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三是畅通优秀退役军人、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运动经验丰富的人才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渠道。实施教师教练双贯通制度,允许体育教师、教练员岗位双向交流。注重专家引领,引入国家级优秀成果,在学生体测、教师专业提升等方面深入合作,开展各类教研培训,全面提升青少年运动健康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