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郑新芳时间:2023-02-02 08:32
著名作家刘建东创作的《无法完成的画像》名列2022年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榜首,这是河北的荣耀。
小说以1944年某城炭精画画像师杨宝丰携徒弟为人画遗像为线索展开故事,但所画对象某女子即小卿的妈妈却神龙见首不见尾,或一鳞半爪,影影绰绰,直到1950年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出现一位黄姨,她指认了一幅四个人的照片才揭开谜底。其中有小卿的父母,画像师的徒弟认出有他的师傅,另一位则是当事人黄姨。他们是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小说中被画像的对象即小卿的妈妈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理解她的故事。
作者在故事之初写道:“舅妈说:‘平时就她们娘儿俩一起生活。我这小姑子比较任性,因为恋爱的原因,几乎断了和我们来往。我一年也就能见她几面。三年前的秋天,我婆婆病重,临死前就是想见她这个小女儿一面。我和小卿舅舅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下我这小外甥女独自在家。听小卿说,她娘是刚刚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又说:“‘就当我这小姑子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结果。’她说得很平静。”作者借小卿舅妈之口在故事开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在另一处,作者在画师完成初稿,小卿伏在桌旁看母亲肖像时写道:“三年多来,舅妈说她从来没有哭过,她一直相信,她的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在她睁开眼的一瞬间,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自己的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她的绝望与痛苦,就这样,把时间重重地推向了夜晚。她的哭声嘹亮而尖厉,高亢而饱满,像是色彩浓烈的炭精粉,把没有点灯的房间染得漆黑。”烈士遗孤小卿是个10岁的小女孩,她倔强,她坚强,她的哭声震撼着世界。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了引人入胜,也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更丰富的内容,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法。
明线:画像师和徒弟(作品中的我)受小卿舅母之约,去为小卿的妈妈画遗像。过程是:见面——找照片——见到照片灰烬——从舅妈家找到家族合影——五天完成的画像初稿却离奇丢失——重新画了一幅又被画师焚毁——一年后画师失踪——数年后小卿请“我”给她妈妈画像——在烈士纪念堂看到一幅照片,真相大白。明线贯穿始末,曲折而明晰。
暗线:小卿母亲恋爱离开家——三年后她抱着个娃回来——三年后丢下女儿出走——家人找了三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画遗像——相册里照片已被烧毁——小卿说妈妈找她爹去了,不叫向外说——画像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外面有枪炮声——舅妈说谁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谁——1944年的春天,画像师用四天时间耗尽体力和精力画出的初稿却不翼而飞——直到1950年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看到小卿父母、黄姨和画师四位战友的照片,方知小卿的父母都已经牺牲。暗线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他们究竟有哪些悲欢离合,走过哪些曲折的路,又有哪些英勇献身的故事,我们无从知道。
被画像的小卿的妈妈在小说中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是革命烈士,是被画像的对象。作者几乎没有用笔墨去描写她,而是将人物做了虚化处理,从次要人物的支离破碎的语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拼就人物的形象。
小卿妈妈的故事是为了恋爱离开家,三年后抱着个娃回来,三年后又去找孩子的爹再次离家,仅此而已,只是在最后点出她是革命烈士。这个人物写得很空灵,她的形象只是在小卿、小卿舅妈和黄姨的话语中闪现过,更多的得靠读者去想象。
《无法完成的画像》是一篇优美空灵有诗意的小说,有创新格局,深刻而丰富,荣获鲁迅文学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