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陈斌|历史画卷映射家国大义——读梁晓声《父父子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陈斌时间:2023-02-14 08:17

《父父子子》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到八十年代,从东北白山黑水写到美国唐人街,从抗日战争写到抗美援朝,写到北大荒……随着阅读的深入,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慢慢舒展开来,贯穿50年跨越四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跃然纸上。

《父父子子》中东北高氏、孙氏、赵氏以及纽约赵氏四个家庭四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悲欢离合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大写的“家”,即国家,而投射在这个大“家”上面的则是四个家族同仇敌忾、难以割舍的民族大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前后涉及四代人,没有一个角色贯穿始终,家族传承才是叙述的重点。四个家族中,高家分量更重,几乎经历了各个重大历史事件。早年高家深耕东北特别是哈尔滨,“九一八”后日军侵吞东三省,高家面对淫威没有妥协,放弃不切实际的实业救国梦想,一面巧妙地与日军周旋,一面支持地下党工作。正是高家的这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孙赵两家亦深受感染,前仆后继地投入到抗战一线。

抗日战争的烽火同样烧到了海外华人的心上。唐人街青年赵世杰原本有一个音乐梦想,得知民族危亡消息后,放下进入百老汇的难得机会,毅然参加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赵世杰参加飞虎队有两次“瞒”,一次是瞒着家人私下报名参军,另一次是瞒着家人提前启程,前一次瞒是民族大义驱动使然,后一次瞒则是因为不忍面对离别的悲伤。

相较于父亲高鹏举在国内的“土生土长”,高坤从小在唐人街长大,回到国内的他似乎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当挫折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时一度失忆,之后前往苏联才医好这一创伤。高坤的失忆更像是他思想的一次重构,而前往苏联又像是他精神的一次重塑。自此以后他的信仰才更加坚定,这也为他日后在面对新挫折时不屈不挠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而支撑高坤重新站起来的恰恰是民族大义这一精神支柱。

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梁晓声说:“中国之近代的史,不唯苦难,不唯悲情,亦有大气节大义勇在焉!”“以往一谈到中国历史,更多的是苦难、悲情。但是我觉得不唯有苦难,不唯有悲情,还有那么多大义大勇的人物在历史中出现过。”在梁晓声的笔下,大义大勇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论是面对日寇还是反动势力,胸怀大义大勇的人总能汇聚一股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故事的最后,高鹏举的妻子赵淑兰回到国内安享晚年,而历经劫难的高坤也重新找到了伴侣,这样的结局似乎迎合了圆满的叙事传统,又似乎预示着大义在这个家族架起了新的链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