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于春林时间:2023-02-23 08:51
那山、那水、那棵树、那四壁透风的老屋,或是那一碗黑魆魆的饭菜,抑或一家人睡觉的大土炕……这就是故乡的模样吗?何处是故乡?谁又在日日夜夜思念着故乡?这深沉的思乡之曲,传唱了多少年,传唱了多少代人,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浸润了无法言尽的浓浓乡愁,这万般思绪里也有我化不开的思乡情结。陈仓的笔下,故乡的人、事、物承载的是浓厚的思念之情,浸润渗透出说不明道不尽的浓浓愁绪,读来令人回味却又不乏感伤。
《月光不是光》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是作家陈仓的最新散文集。包括《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月光不是光》《哥哥的遗产》《喜鹊回来了》《老家是座庙》《拯救老父亲》《无根之病》《后记》。作品叙述的是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作者带来的各种情结——乡愁、亲情、依恋,是当下瞬息万变的乡村生活与时代对接带给人的强烈冲击力。作者以质朴、浓烈的笔墨书写着对父辈、对土地、对人性、对命运的思考。
用真情触痛读者的内心是该书的成功之处。比如《拯救老父亲》,讲述拯救病危父亲的过程中,当子女们在金钱与孝道、死亡与活着之间苦苦挣扎的时候,是永不放弃的爱,从死神手里抢回父亲便夺回了故乡的存在。
作为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的新移民,作者有着很深的农民般的故土情结,这种情结让他把自己的血肉和情感融入故乡,一次次奔赴生活现场与精神困境,不断对故乡进行回望和反刍,无论是乡村的守望者、留守者还是城市的漂泊者,都可以从中找到精神上的回乡路径。
漂泊感是现代都市人无法摆脱的共同“精神疾病”,作者是位“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的人”。在书中,作者对城乡冲突进行了深度、不懈的开掘,在城乡的碰撞冲突中勘探时代难题。比如书中《我有一棵树》,讲述了一个农民、一个村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形形色色的树木之间的命运纠葛,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月光不是光》讲述的是进城打工者带着孩子回乡寻根的时候发现农村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父亲的风月》讲述父亲到上海儿子家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父亲苦巴巴地把儿子养大,希望他走出大山有出息,离乡的距离又是作者的乡思和孤独……在上海,作者早已过上了所谓有房有车的舒适生活,然而,那种对生命的无根之感依然时刻侵蚀着他。人在他乡的异地感、疏离感、焦虑感、无助感,让作者不由自主地怀念故乡,寻找精神的坐标和灵魂的归宿。正如作者所言,人世间永远不会失效的,除了善意还是善意,除了光还是光。这种带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不仅是作者在异乡打拼成功的经验,也是人生的智慧。
品读着作者用心淬炼的文字及其用满腔的爱书写的对故乡的眷恋,字字句句都触动着人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情感。根植于作者骨子里的善良与智慧、淳朴和挚爱直抵人心,温暖人性,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