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胡胜盼时间:2023-03-10 11:36
长篇小说《烟霞里》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魏微在文坛沉潜十几年后推出的转型力作,读者称之为“中国版的《悠悠岁月》”,烟既有时代的波澜壮阔,又有平凡人生的生动细节。
魏微成名较早,她的《化妆》《大老郑的女人》《一个人的微湖闸》《拐弯的夏天》《胡文青传》等都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
《烟霞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个人命运和大时代之间那种细小、直接关系的建立,叙述准确利落,让这个时代、历史、社会的内容附着在人的身上,让人的形象本身体现出时代的内容。
尽管魏微在《烟霞里》中实现了一种力量的转型,但她并没丢弃此前文本中细腻婉转的抒情特质。整个小说其实就处在一种“烟霞里”的状态。经过多年沉潜,魏微那种标志性的抒情依然在,不时给人惊喜,其中又有非常坚实的内核,使得该书具有宏阔的历史感。
小说主人公田庄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小山村,读书,上班,结婚,生子,2011年去广州生活。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走过的人生之路也与整个国家在这40多年中的发展变迁同步。这些从田庄身上漫涌过去的时代浪潮,也同时倾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田庄有着乡镇、县城和一线城市等三种生活体验,她的经历涵盖了当下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沿着田庄的成长地图,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能在其中找到能与自己共鸣的一个角落。《烟霞里》实现了对三代人成长的编年,小说中藏有每个人的流年记忆。
魏微在《烟霞里》里采用了极富挑战性的编年体结构方式,将自叙传、纪传体、编年史、综合视角、田野调查、散文笔法等熔铸一炉,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文本。书写时代记忆,描摹精神成长,是文学写作的重要题材。
《烟霞里》独特的编年体结构对小说创作形式的创新以及70后作家对家国故园这一文学主题的责任承载和书写深情,自然汇聚成为焦点和亮点,这使得小说获得了十足的当代性。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有着实凿的家国情怀,他们较少直接表达这份关切,更擅长通过日常生活及人与家、人与人的关系串联起时代链条。
《烟霞里》把两种状态有机地聚集在了一起。小说主人公田庄后来读大学、考研,又南下定居广州,她的每一次回家过年都变成了一种警醒:故乡回不去了,但仍然要回。同样的命题也给到县城里的父母:儿,长大了是留不住的,但仍然要留。于是,漂泊、返乡成为70后80后的集体心结。“人事空怀古,烟霞此独存。”在魏微的理解中,生命是流逝的,但又是源远流长的,在朝霞初露之时,在晚霞蒸腾之时,那种烟霞朦胧的意境,某种程度上也像每一个平凡人懵懵懂懂、磕磕绊绊的人生。
《烟霞里》在内容上极具当代性,在艺术上则完全致敬传统,始终把塑造人物形象当作首要任务。小说是由凡人琐事有序累积而成,但这些凡人琐事的细节一旦读完,合上书就会发现我们手里捧的是庞然大物。
“时代笼罩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大历史。”一个从小村庄走出的女性,坚韧地活着,她的一生似乎都在积攒一种力量,期望绽放出绚烂的烟火,却以英年早逝为悲剧结局。生命的绽放与消逝如烟如霞,追问生命的意义构成了小说的主题。
魏微的小说细致但绝不甜腻,自有一种大气在其中,《烟霞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