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李鸿理时间:2023-03-23 08:22
陈忠实先生的小说成就有目共睹,他的散文同样了得。在《生命因孤独而圆满》散文集中,他以扎实而朴素的文笔上了一个大作家有关生命的散文修炼课。
他的散文中有家族文脉的修炼。在《家之脉》中,陈忠实借助开学的一支毛笔、春节的一副对联、一手被认可的毛笔字告诉读者陈家在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修炼中赓续着家族的文脉。爷爷是教书先生,在幼小的陈忠实看来,爷爷的书法跟书上写的一样。父亲是农民,书法略逊一筹,而作为高考落榜生的陈忠实本人,其书法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三代人,每年春节的前一天都被夹着红纸索要对联的村民包围着。这种书写文化的积淀奠定了陈忠实先生的文化基因。
大自然是他生命散文修炼的另一个课堂。他有一个散文系列叫“我的树”。父亲用一棵棵树苗供他上学,当父亲的树卖完了,陈忠实也就被迫休学了,而这一休学就永远地与大学绝缘了。在陈家的院子里,春天有白色的梨花,门口有白玉兰花。除了种树,他还种过菊,享受过“小院金菊报秋来”的乐趣。自然的熏陶使他审美淳朴,文字功夫扎实。在他笔下,既有等待小树发芽的急切,又有法桐绿荫遮蔽、鲜花伴左右这种温暖而诗意的画面。即使功成名就,他依旧常常回到乡下小院,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
在他的生命长河中,有两位不知名的先生对他影响深远。《第一次投稿》讲述了一位靳老师,他的作文课允许学生自由写作。初次相见,他不相信那时的陈忠实能写出水平超越中学生的作品。他即便是欣赏陈忠实的文章,也绝不在教室里夸他。可当机会来临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陈忠实推向作文比赛,并且亲自为他抄写文章,向《延河》投稿,从此开启了一个少年更大的文学梦。被选入课本的《晶莹的泪珠》中讲述了一位不知名的女先生,她看着因为贫穷而休学的陈忠实,“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这泪水滋养着成名前的作家窘迫的心田。25年后,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弥留之际的父亲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那晶莹的泪珠不止打动了陈家几代人,也打动了几代读者。
从陈忠实先生的散文中我感到,无论我们用力还是不用力、刻意还是随意,都不能逃离生命的修炼课堂。生命的差距不在课堂,而在修炼者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