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3-04-02 08:45
□保定日报记者 张朝辉 贾祎玮 通 讯 员 王 琴
在农村,邻里纠纷、村民管理、赡养老人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一个村的和谐稳定,成为制约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前不久,记者在望都县黑堡乡走访时,发现这里解决此类“农村小事”的确有一些实用妙招。
村里有位“和事佬”
“岳书记,这事你可得给评评理!”
黑堡乡东白城村党支部岳占兵矛盾纠纷调解室,两位因为孩子打架闹出矛盾的村民,正围着村党支部书记兼调解室负责人岳占兵说个不停。
在令人“头大”的邻里纠纷中,岳占兵显得游刃有余,时间不长便巧妙地化解了双方矛盾。
自去年“岳占兵矛盾纠纷调解室”挂牌以来,“有矛盾找老岳”成了村里人的口头禅。岳占兵每天都格外忙碌,村里的大事小情,邻里间闹出了纷争,总爱找他来评个理;村里人外出遇到问题,也愿意找他来当个主心骨。
2022年,黑堡乡推动成立5家以个人名义挂牌的矛盾纠纷调解室。这5家调解室的负责人除岳占兵外,均为各村离任的老支书。他们经验丰富、人脉广、威望高,更有一颗愿意为乡亲们奔走的心。
“最长一次,我和村民谈,从下午2点一直谈到晚上9点。”岳占兵告诉记者,经他调解的,各种矛盾纠纷居多,也有不少涉法涉诉的事。而村民的信任,是有效调解的关键。
除了调解矛盾,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也是这5个调解室的重要工作内容。去年7月,5个调解室与法院挂牌成立法官工作室,使调解室可以更好地依靠法律去解决问题。
调解室不仅化解本村的矛盾纠纷,更辐射到周边村,同时与乡综治办、司法所、法庭和派出所形成互补。据统计,2022年黑堡乡5个调解室共调解家庭、邻里、土地承包、宅基、经济等方面的矛盾纠纷230起,调解成功196起,成功率达85%。
“从我们乡成立调解室以来,平时打架的少了,上访的少了。大量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全乡社会稳定,乡村干部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黑堡乡党委书记王洪杰说。
当村干部看“分数”
如果有人告诉你,一名普通党员可以靠“分数”当上村干部,你是不是觉得靠谱?黑堡乡就这么做了,而且还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安庄村村民高冉,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在2022年村党支部班子调整中,高冉被吸纳进支部班子。
“在党员积分制评分中,高冉一直名列前茅。由于积分高,他被确定为村后备干部,然后进入了村党支部班子。”乡党委书记王洪杰说。
自2022年年初,黑堡乡将乡村振兴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有机融合,细化量化成分值,在全乡党员和村民中实行积分制管理。各村的管理、奖惩、荣誉评定乃至干部任用,都和积分制密切相关。比如,个人招商引资达5000万元以上,建设农业园区1000万元以上,服务农村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贡献分值为10分;主动担任网格员或党员连心户,季度被村内评为“优秀党员”“最美家庭”等荣誉的,贡献分值为5分。
今年,宰庄、唐会两村村干部缺额,乡党委从符合条件的党员干部中,挑选积分最高者优先考虑补充上岗。该乡25名村级后备干部和积极分子,也是按照积分从优秀村民中选拔出来的。
通过积分制平台,黑堡乡还及时采纳了西白城、东安里、崔庄等村关于修路、饮水管道更新等方面的建议,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
老人吃上暖心饭
每天中午,东白城村72岁的村民王成须一家,都能准时收到村公益岗送餐员送来的热饭热菜。
王成须有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平常同73岁的丈夫和患有精神残疾的儿子共同居住。以前,一家人吃饭总是凑合,自打村里有了“老人食堂”,王成须一家感觉方便多了。
2022年春,按照“村级主办、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互助服务”原则,东白城村利用村里的闲置房建设了专门的“老人食堂”,由建档立卡的脱贫户充实公益岗,为80岁以上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并送餐到家。每位老人每月只需缴纳100元餐费,资金缺口由村集体补齐。
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也会选择在老人食堂就餐。在老人食堂内,两位老人一边帮忙摘菜一边唠着家常。“一个人在家没有这里热闹,每天来就是为了和大家一起聊天。”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
食堂的菜大多是村里种的,做饭的是村里的乡亲,做出的饭菜也是东白城村家家可见的家常菜,老人们吃得“顺嘴儿”。“这个食堂办得好,给我们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解决了大难题。”王成须说,“这的饭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在很多地方是个难题。但在东白城村,老人们却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该村还与黑堡乡卫生院合作,定期为老人们提供上门检查。
如今,矛盾纠纷调解室、积分制管理、“老人食堂”这些创新举措,已经成为黑堡乡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效抓手,更补齐了基层民生短板,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