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4-26 08:28
游客在棚中采摘。 刘柯旋 摄
保定晚报讯(通讯员刘柯旋)暮春时节,徐水区高林村镇一处处温室大棚里生机勃勃,忙碌依然。在该镇麒麟店村西红柿种植园,农民们正采收装箱,一个多小时后,红彤彤、鲜灵灵的柿果就摆上120公里外的北京市场。
“4号棚和7号棚是水果西红柿,酸甜口味的;2号棚和6号棚是沙瓤口味的……”棚室外,46岁的园主董利民引导众游客进棚采摘,“每天下果1000多斤,水果西红柿15元一斤,春节卖到20元一斤,很抢手。”伴随不时鸣响的手机提示音,他回复定货、采摘信息,并将园中的红火景象拍摄下来,发到短视频平台。
高林村镇曾是有名的“西红柿之乡”。近些年,由于旧式棚室结构老化、品种和技术更新慢,市场影响力降低,发展遇到瓶颈。2021年,一直在北京办企业的共产党员董利民回到家乡麒麟店村,租下村旁闲置的一处旧棚址,带头发展都市农业。
在区农业农村局专业人员指导下,8座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建成,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滴灌、温湿控制系统、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入棚。园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牌高大醒目,精心打造的西红柿知识橱窗、游客休闲长廊、棚间观光步道透着科技范儿、乡情味儿。
“品种优、果型好、产量高,一个棚的收益抵过去俩棚。”董利民十几岁时就跟着父辈、乡邻进棚劳动,“当时大水漫灌,烧煤增温,西红柿亩产1.2万斤,人们在棚里猫腰干一天活儿,早起还要拉着果儿去市场卖。现在一亩棚产1.8万斤,农超对接,网上订货,北京、保定客户到地头收,采摘游客每天来好几拨。”
附近群众也赶来学习新型棚室、新品繁育、现代营销技能,大棚成了“农技课堂”。去年8月,董利民还牵头成立徐水区西红柿种植协会,拥有会员、种植大户50多个,以“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传技术、育品牌,推进农旅融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如今,在高林村镇,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致富能人、大学生回乡,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在产业富民中大显身手。科技引领、“新农人”带动,该镇高品质西红柿种植面积已逾千亩,食游相宜,名气日盛,“西红柿之乡”重新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