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钟芳|底蕴丰厚的清明文化——读张勃《清明》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钟芳时间:2023-05-08 09:02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瞬之间,一个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到了。在这样一个特别日子里,与民俗学者张勃的《清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不期而遇,一股美好亲切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作为节气,“清明”表征物候变化。此时天清气和,草木青青,莺啼鸟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节日,清明在礼敬祖先中传承民族文化,寄托个人情感。该书以“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作为首章,依次详解了扫墓、祭拜、踏青、荡秋千、斗鸡、放风筝、蹴鞠、插柳、吃青团、侍弄稼穑等十大民风习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详尽地勾勒出一幅意味隽永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盛大的祭祖大节。最初,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上巳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寒食节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两日,因节日期间禁止用火、吃冷食而得名。在唐代,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规定,清明与寒食节一起放假。每逢清明节到来,祭奠逝者、行清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宋代之后,由于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相近,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入清明节,禁火冷食、祭扫坟墓、上巳踏青等风俗活动成为固有习俗,延续至今。

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追悼与祭祀先人,逐步形成了凝聚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体现出炎黄子孙尊祖敬宗、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怀。按照旧俗,这一天人们会早早地动身前往墓地,在墓前摆供祭品,为坟墓培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进入现代社会,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各地都要祭扫烈士、先辈墓,还可以参加祭祀黄帝、炎帝或者地方先贤的公开活动。同时,祭祀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人选择用植树献花、读写家书的方式来传递哀思,还有人离开家乡求学、工作,清明节不能返乡祭扫,于是涌现出代祭、网祭等新方式。

本书中,作者针对历史上的十大清明习俗,条分缕析逐一加以拆解,综合运用史料遴选、典故辨析、民间传说、实物考证等阐析方式,从每一种节俗的缘起、形成、演进说开去,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祭奠先祖,扫墓、祭拜、踏青等一系列节日活动都有着怎样的文化蕴涵,一些习俗在传承中缘何会日渐式微甚至消失不见。作者认为,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国民念兹在兹的传统节日,它顺应农事而生,是中国古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尊仰先人、缅怀逝者的感恩理念一直延绵不绝地渗入其间,成为清明节最为重要的精神载体。

清明节的诸多习俗总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舟车劳顿去扫墓,在焚香叩拜中祭祀先祖,还是举家到郊外去踏青,采来蒿叶做青团,每一项内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清雅、质朴的生活情趣。一方面,先辈们的遗志要继承,好的精神和品格要发扬;另一方面,无论是在生产、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事业方面,都要力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和谐共处。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把先人们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精神节操承继下来,化为前行的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清明节的思想意蕴和精神内核还需要不断进行挖掘和整理。作为民俗学者,张勃借助本书的撰写,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看待清明节俗的传承与革新,一些粗俗陋习、一些束缚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陈规当摒弃则摒弃,让那些清新、文明、健康、绿色、生态的价值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汇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助益清明这一传承2000多年的节日,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