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杨方|结构精妙的童真故事——读庞余亮《小虫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杨方时间:2023-05-08 09:02

善于挖掘生命富矿的作家庞余亮,继《小先生》后又一本散文集《小虫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从他根植于童年生活的富矿中脱颖而出。

这本《小虫子》写了近40种小虫子。作家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以轻松活泼的童言稚语,用含泪带笑的叙述把读者牵回到童年的时空。那些温情的回忆,那些童趣和虫趣,让我们遗忘已久的童心重新长出翅膀。

回想起虫子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记忆。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物质匮乏的童年生活相差无几。庞余亮说,童年寂寞,幸好,还有那么多虫子可以陪伴——它们“是我的敌人,是我的玩具,是我的零花钱。”

“蜻蜓们的悬停,蜻蜓们的盘旋,蜻蜓们的警惕,都让他崇拜得不得了:他捉过很多虫子喂老芦(芦花鸡),但他从来没有捉过蜻蜓喂老芦……有人想捉蜻蜓的时候,他总是站在一边,在心中暗暗为蜻蜓加油。”在《被蜻蜓欺负的人》中,他说最喜欢蜻蜓。除了蜻蜓外,给他挠痒痒的蝼蛄也是他最忠实的玩伴。

他在《蝼蛄鞭炮》中写道:“每天出门,他都是一手一只蝼蛄,蝼蛄在他的空心拳中。为了逃出去,蝼蛄总是用前足拼命抓他的手,蝼蛄的爪子不像蚂蚱那样有锯齿,抓得一点也不疼。它肯定以为他的手也是土,抓不出一个洞,就会用圆溜溜的头在手掌心里使劲拱来拱去,真是给他挠痒痒。”记得小时候的夏天,一到晚上就有好多蝼蛄跑出来,我们就追着蝼蛄满院子跑,还从来没有谁敢抓在手里把玩,让蝼蛄挠痒痒。而这些姥姥不疼奶奶不爱的蝼蛄,似乎也知道有个喜欢玩虫子的小朋友喜欢它,“蚂蚱咬过他,刀螂的大刀砍过他,但蝼蛄从来没有咬过他一口。别人走过,蝼蛄不会从土里钻出来。只有他走过,蝼蛄就像土行孙一样,奇怪地从土里钻出来,直往他的身上扑。”

在《天牛、孙大圣和“抓一斤”》中,他把手里玩的天牛看成是武功高强的孙大圣,“身披黑底圆星的铠甲,黑白相间的触须,如同身穿战袍的孙大圣头顶上的两条长翎子。孙大圣抓握一斤重树枝的样子,真的就像是凤翅紫金冠造型的孙大圣抓握金箍棒。”

“抓一斤”是他的天牛的第二个名字。他们玩“天牛游戏”,看谁的天牛臂力惊人,有些天牛抓东西能抓半斤重量,这样的天牛就被叫做牛魔王。而他手里玩的天牛是孙大圣,能“抓一斤”,孙大圣比牛魔王厉害。

这本散文集记录了作家童年时与各种小虫子交往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故事值得品味。如,萤火虫像母亲头上的银簪子,长了一口黄牙的蚂蚱,被称为天才裁缝的袋蛾,还有虱子、牛虻、蚂蚁、蜜蜂、瓢虫……有人说,《小虫子》是一本中国式的《昆虫记》,深以为然。

弱小、无助、孤独,作家的童年与小虫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似乎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那些小虫子虽然卑微,但它们作朋友却很快乐,很可靠,拥有小虫子的童年是幸运的,是开心的。想起我们的小时候,有小虫子陪伴的童年真的很快乐。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童年的小虫子是最好的玩伴,是我们的“发小”,和一只昆虫在一起能玩上一天,从来不会觉得无聊。

读完庞余亮的《小虫子》,我想到,童年的好奇心是创造世界的强大动力。庞余亮在自序里说,“和小虫子交朋友,真的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是啊,小虫子的魔力其实很大。读读这本《小虫子》吧,尤其是家有学童的家长,不妨带着孩子一起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