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程慧敏时间:2023-05-08 09:02
景元平先生呕心创作的《王树枏(读作nán)传》正式出版发行。作者历时多年,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跋涉多地寻究考证,走访了多位王树枏的亲朋后人,极尽倾心著述成书。
读《王树枏传》,记忆里一个个文化符号被渐渐激活。人物由陌生到亲近,影像由模糊到鲜活,一位中国近代颇具影响的人物跃然纸上。
王树枏出生在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就是被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聘请担任保定莲池书院院长的王振刚。王树枏自幼受书香翰墨的熏陶,禀承家学,博识强记,8岁能诗,11岁能文,年少时随祖父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在此得以谒见曾国藩,并受其指点读书作文之法;25岁被聘为畿辅通志局分纂(清代官名,负责国史、实录等官修书编纂),师从通志局局长、总纂黄彭年;32岁受聘担任冀州信都书院院长,在冀州文声远播。
王树枏36岁考中进士,满怀报国之志,步入仕途。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历任川、甘多地知县、道尹等职,后升至新疆布政使。王树枏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锐意改革,兴利除弊,繁荣经济,政绩卓著。在资阳、新津两县任知县期间,他谋求解决社会问题,抑制豪强,除恶扬善,造福百姓。在青神、中卫两县任知县期间,他兴修水利,修废复旧,引水富民。他主持重修疏浚的鸿化堰和七星渠两大水利工程延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福泽后人。
王树枏在兰州任道台期间,整理甘肃全省税厘,撤消局卡,剔除中饱,使久困的商民得有转机。在新疆任布政使期间,他革新税制,兴办实业;改革金融,首创官钱局,发行纸币;开办邮政局,禁用沙俄邮票;创办学校,大兴教育。他主持创建通志馆,编纂完成方志巨著《新疆图志》。
清末山河飘荡,王树枏历经宦海沉浮,境遇多变,却永不失书生本色,固守着学问之道。民国乱世荆棘,王树枏却能守正不渝,倾心著述,至老不辍。他平生著书53种,传世著作680余卷,被誉为“北方大儒”。
王树枏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经学、史学大家,他的治学方法是以考据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取向,在继承中多有创新。他撰述史学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相结合,凸显出高尚的爱国情怀。
王树枏以《尔雅》《广雅》《夏小政》诸书订证经文,在晚清学界独树一帜。作《庄子大同说》,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赋予《庄子》以新意。他撰写了多篇欧洲史著,其中《彼得兴俄记》记叙俄国彼得改革变法、兴盛强国的史迹,意在主张处于危机时刻的中国应效法彼得施行西人新法善政,自强兴邦。王树枏63岁时被聘为清史馆总纂,在史馆坚持修纂14年。他参与编修的《清史稿》成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王树枏给社会众多人物撰写过碑铭、墓表、寿文等,其著述具有史料性和文学性双重价值。《康有为墓表》《廖季平墓表》皆出自王树枏之手。王树枏还善书法,作品风格凝重,潇洒清致。其善收藏,尤其是石刻精拓、疏理成册的《汉魏六朝砖文》是古砖研究考证的珍贵史料。
王树枏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多彩的人生经历、身受名师大儒的影响和满腹的经纬博通之才,使其一生著述颇丰,传世诗文较多。他的诗文通古适今,有守有变,诗歌善于用典,深于寄托,渊雅雄奇;散体文以气驭文,刚柔并济,沉郁跌宕。王树枏生于燕赵之地,求学于保定莲池书院,家乡的风骨使其诗文还具有古燕赵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色以及经世务实的特点,更有激昂慷慨的燕赵之气。
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年代,王树枏留存于世的多部诗文集成为文学瑰宝。
王树枏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他平生热爱方志事业,每到一地为官或讲学,都热心于考察研究并参与修纂地方志,他一生完成方志著述之多是我国方志编修史中所少见的,其修志体例之美深得后人效仿和推崇。
王树枏早年师从黄彭年,参与编纂光绪版《畿辅通志》。
王树枏宦疆期间主持纂修《新疆图志》并亲自撰写十余种志稿。《新疆图志》是新疆建省后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志书,书中详细记述了清代新疆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自然地理、物产风俗等各个方面情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至今仍是研究新疆历史和中俄关系的重要参考用书。
王树枏78岁时应张学良聘请到沈阳出任萃升书院院长,在讲学期间担任《民国奉天通志》和《东三省盐法新志》的总纂,为后人研究辽宁及东北历史提供了翔实的珍贵史料。
在耄耋之年,王树枏担任总纂,与张国淦等人合作编纂《河北通志》数十卷。
王树枏83岁时抱衰颓之躯,以“我乃新城县人,勉尽义务”的家乡情怀重修《新城县志》,志书于1935年出版,在有生之年为挚爱的家乡留下了最后的经典。1936年,他的生命终结,乡人缅怀致敬。
王树枏的人生历程中往来交集着一位位名人大师,他们亦师亦友,同声同和,相映成景。
王树枏在保定莲池书院受教于大儒黄彭年,学业有成。他幸得曾国藩亲授训勉,和曾纪鸿及曾门四弟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交往论学,获益匪浅。他和桐城派传人马其昶、姚永概、吴闿生、赵蘅等多有交结,相得益彰。李鸿章赏识他的才学,见其文,“谓为苏长公后第一人 ”。
张之洞器重他,召为幕僚。清史馆馆长赵尔巽、柯劭忞与其结为同僚好友。张学良亲点书院主讲。康有为家人专程拜访,请他为康有为撰写墓表和家传。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许世昌等诸多政治、文化名人为他著《汉魏六朝砖文》题跋。张大千绘制画像相赠。陈三立造访其家中,“南陈北王”两位名儒大师陶庐相聚,80多岁以文会友,对参互校,传为佳话。
《王树枏传》一书真切地传导出书中的名人文化气息。在王树枏的人生坐标系中,作者将一位位历史人物恰当地标记在出现交结的位置,并做了简要记述。名人荟萃,更彰显王树楠人物形象丰满,地位卓然。书中适时恰当引用了王树枏多篇诗文,值得读者结合其境遇去品读欣赏。《王树枏传》一书,尊重历史,客观表达,不溢美,不评判,不主观臆造,不虚构粉饰,将真实渗透在朴实流畅的行文中,让读者有机会在字里行间去领略王树枏的风貌和神韵,去体味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