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6-01 08:45
□叶金福
“您好,要点餐可以扫桌上的二维码。”眼下,走进各大餐厅和饭店,扫码点餐早已见怪不怪。不过,这原本便捷的服务如今有些“变味”,部分商家为了运营公众号、扩大流量宣传,引导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而繁琐的操作流程、强留的个人信息和冗杂的广告推送等时常被吐槽和诟病。
扫码点餐已成为很多酒店、饭馆的一个规定动作。对商家来说,这项服务既能节省人工成本又能提高点餐速度和精准性,可谓一举两得,而对消费者而言,由于扫码点餐时手机上能够看到商品、菜品等更多详细信息,也有助于选择。可见,扫码点餐服务是一种互益模式。
但扫码点餐也存有一些问题,诸如个人信息被泄露,部分老年消费者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而影响点餐、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等现象等,这无疑既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又不利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
不久前,北京市消协曾公开劝喻经营者,明确“不得强制扫码点餐”,这无疑既是对“强制扫码点餐”的一种规制,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笔者以为,防范“扫码点餐”变味,除了必要的“劝喻”之外,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监管部门要发力。市场监管、消协等监管部门要对商家扫码点餐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要允许扫码点餐,又要规避强制扫码。
其次,消费者要发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一旦遭遇强制扫码点餐等行为,既要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其三,商家要发力。一方面,商家在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时要切实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尤其是面对老年消费者,要允许现金消费,不得强制扫码而为难他们。
只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和商家三方共同发力,就一定能防范扫码点餐变味,从而给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自由、舒心、放松的用餐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