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6-03 08:51
□温钊
近藏邓散木先生信札。信札很小,仅有平尺三分之一,126字。全文如下:“香亭吾兄:昨诵手书、《陶说》二册,祗领感谢。《陶说》著名目录,朱氏之外,有陈浏伯、许之衡两家为新近。陈氏据欧美研究器物校精,然均注意形制,无关文字。《顾龙孱录》弊藏已有。近十年来,湘豫出土较多,考证尤精,然亦古缘,不必强也。即候近绥/弟散木顿首/四月初八日。”
邓散木(1898年—1963年),名铁,字钝铁、散木,别号粪翁,主要以书法家、篆刻家的身份名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举行过十几次个人展览,名重江左,有印坛的“江南祭酒”之称,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邓”,又与吴昌硕、王冰铁、钱瘦铁并称“江南四铁”。
此信札主要是讨论瓷器的,信息量极大,其中提到的五点在此略做考释。其一,《陶说》。此书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陶瓷史专著。作者朱琰为清乾隆间进士,官直隶阜平县知县,颇有政名。其二,陈浏伯。即陈浏,字湘涛,又字亮伯,镇江丹徒人,光绪福建盐法道,民国后受徵于国史馆编纂处,精研瓷学,著《匋雅》,亦喜金石篆籀印学,有《望云轩印集》传世。其三,许之衡。广州番禹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曾为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著《饮流斋说瓷》,亦善治印。其四,《顾龙孱录》,顾龙纹亦称“回首龙纹”,多见于青铜器纹饰。孱,即孱陵,战国秦地名,今在湖北省公安县一带。《顾龙孱录》似为一本研究孱陵出土顾龙纹青铜器的书。其五,上款人。似为李友梅,字小轩,一字香亭,斋号小轩书屋,光绪时期浅绛彩制瓷大师。
此札书法行草相间,松弛随意,字法精确,总体风格是二王帖学一路,一些字的结体似乎又能看到白蕉的某些风格。邓散木与白蕉是至交,两人都承续帖学一脉,亦曾合办展览多次,书风相互影响。二王一路的经典作品以这样的短札居多。白蕉公认最好的作品《题兰杂存》也是一件备忘性质的草稿,而许多写给南社友人的短札在放松状态下反而更精彩照人。此札也是一样的。
从信札所涉内容来看,作为书法篆刻家的邓散木居然大谈瓷器,而且颇有见识,实际上这也并不意外,因为凡是有所成就的书家,其取法一定是多方面的。古人从观云、看海、舞剑乃至樵夫争路等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中都是可以参悟笔法的。邓散木终生于书艺,孜孜以求,更从封泥、陶文、砖文中汲取营养,而从瓷器中也能达到某种体悟吧。
邓散木的“散木”二字,无疑是来源于庄子“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而邓散木晚年自号粪翁,其书房名“三长两短斋”,这看似戏谑的称呼实际也代表了道家某种“无用之用”的思想。由此又想起释家所谓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句,对于邓公来说,为达到书法的自由之境,瓷器也好,砖文也好,这些则都是“筏”了。但是,如果稍微考察一下邓公的书法进阶之路,早年当然在九成宫等帖上下过大功夫,但晚年的临写则全出己意,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已经有舍筏、舍法的意思了。如果从更高“道”的层面来看,书法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筏”。我知道邓公昔与弘一法师友善,“散木之筏”可能正是到达“天心月圆”之境的必由之路。
日月双轮,人面桃花。对任何人来说,时光的流逝终将带走全部。而能传承一点文脉,或留下一点东西,比如这个信札,让后人跨越时空,三咀其华,汲取教益,可能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