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加盖“保定”字样的“版图旗”印花税票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6-10 07:58


图一
图二
图三

□刘文光

“版图旗”印花税票是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印发的第一套印花税票,首发于1927年。

“版图旗”印花税票首版由上海大东书局印制于1927年,简称为“大东版”。面值有一分(赭)、二分(绿)、一角(红)、五角(紫),一元(蓝)等5种。南京政府接管北京政府印刷局后,又托该局以凹版重新印制“版图旗”印花税票,简称为“北平版”。

“大东版”和“北平版”是“版图旗”印花税票的原始版,全国各地使用这套印花时一般不供应原始票,而要在原始票上加盖地方名称,以达到限区发行的目的。保定地契上已发现有两种加盖:一是加盖省名和县名,如贴在易县五区南峪村买主吉洛骤地契上的印花就加盖了“河北·易县”字样。二是加盖省名和区名,如贴在满城县东区曹家庄买主王洛洪地契上的印花就加盖了“河北·第五区”字样。

这张贴花是“版图旗”印花税票中的一分券。票幅为24×23mm,红色,主图为中国地图和青天白日旗。票面上端铭文为“国民政府印花税票”,下端左右角含有“壹分”字样。票面中间上下两行加盖“河北·保定”字样(图一)。税票上面加盖的是销票印章。此枚“河北·保定”印花是“大东版”加盖呢还是“北平版”加盖呢?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把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在改名过程中,“版图旗”印花税票票面上有过三次省名加盖。第一次是在1928年,在“大东版”上加盖“直隶”,楷体黑字。这说明那时尚未改省名。第二次也是在1928年,在“大东版”上加盖“河北”,楷体黑字。这表明此时已将“直隶”改名为“河北”了。第三次是在1929年,在“北平版”上加盖“河北”,隶体黑字。我们把这三次加盖进行对照比较,清楚地看到:“大东版”加盖都是使用的楷体黑字,“北平版”加盖则使用的是隶体黑字。这张“版图旗”一分券票面上加盖的“河北”是隶体黑字,表明它是“北平版”加盖的。

贴花下面的地契(图二)左边有一张补契。这张补契不是人工手写的,而是木版盖印填写的。它不是一般的汉民的土地,而是旗租地。它不是讨价还价成交,而是“依照处分旗租地章程五倍缴价”。这份补契,清苑县政府办了税契手续,河北省财政厅又验了一次,顺手刮去验契纸价七毛,成为双验补契。立补契人张洛维,保定清苑小车村人,补契地二亩。契上签字证人有村正李山的名字手章及村副臧珍的名字及手章(图三)。立契时间:中华民国15年12月。

在中国印花税票上加盖地名问题有一个发展过程。“长城图”印花税票发行一年多以后发现“新疆所领印花商民并未实行贴用,辗转售卖,冲销各省”,对此,民国六年(1917年)4月14日财政部训令新疆塔城财政厅、道尹于在印花税票上加盖“限新疆贴用”字样,以明界限。为了预防冲销,各省纷纷仿效,在原始票上加盖省名、县名。这样做,印完以后又增加一道加盖手续,既费时费力,又增加成本。为改进这种做法,北京政府在印制嘉禾图时把省名加盖改成了“省名原印”。南京政府上台后在印制第一枚印花税票“版图旗”时则使用了在原始票上加盖省名、县名的办法。这种办法延续了多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