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6-16 08:36
□刘逸仙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艾,以驱虫避邪。家乡人把艾叫香草或驱虫草。
仲夏的早晨,天空格外明亮,树在点头花在笑,阳光映照着张张笑脸,吸一口甜甜的空气,艾香沁入心脾。在这简约而又极富仪式感的氛围中,人们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奶奶把晒干的艾叶揉碎,装入一个个小布口袋,缝制出五颜六色的小香囊,分别戴在每个孙子、孙女的脖子上,还反复叨念:带上香囊,驱虫避邪。闻闻香囊,百病不生。一缕浓浓的艾香恰似奶奶的爱意,滋润着孩子们清贫而快乐的童年。
那时候,在山脚下,在地头,到处生长着艾。艾春天发芽,毛茸茸的,惹人爱怜。几场春雨过后,艾返青了,远远望去,葱翠欲滴,风一吹,泛起片片银光,发出窸窣的声音。
夏夜,人们坐在石阶上聊天,点燃用艾草编的草绳,驱走了蚊蝇。孩子们或追打着飞舞的萤火虫,或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墩上,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听大人们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就在艾香中进入了梦乡……
到了秋天,割几捆艾草晒干放在厨房的角落,做引火柴特别好使,烧水、做饭、炒菜,满屋子弥漫着带有艾香的烟火气,温暖着乡间的每一个日子……
记忆中的日子分外清晰,尤其是割艾的经历。那年月,家家的日子都不富裕。农家的孩子大都在暑期寻找学费的来源,割艾换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早在初春,我们就开始留意艾的生长分布,只待暑期一到,选几个清晨,割几筐艾草在太阳下晒干,再打成捆送到供销社药材站,就这样,学费在阵阵艾香中有了着落。
过去,乡间缺医少药,比如谁长了疖子生了疮,采几把艾叶捣烂,敷在患处,不消几日竟能痊愈。记得村东头有一个叫二海的同龄人,天生沙鼻子,动不动就流鼻血,一流洇红一片,很吓人,后来打听到一个把艾叶捣烂外敷调理的小偏方,治疗了一段时间,果然把鼻血止住了。
星星点点的记忆,加上挥之不去的艾香情愫,常常引我回望童年的时光。
雨果说,所有的植物都是一盏灯,而香味就是它的光。几十年过去了,割艾的经历早已成为记忆,但艾的缕缕香气,常常像一道光在我的心中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