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郭振山|旧咏今吟椽笔评——读《中华今咏三百篇》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郭振山时间:2023-06-29 10:38

文学批评的作用在于提点要义、挖掘精髓,把作者的创作思想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主题、风格提纲挈领地告诉读者,为读者欣赏并领会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近日欣赏由赵品光先生所著《中华今咏三百篇》,更使我对文学评论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华今咏三百篇》是一部点评从1840年中国近代史开端到当代180余年间不同时期、不同阶层诗人作品的评论集,共选取200余名作者的诗词作品309首,先简介作者,再简要注释进而进行点评,诗、释、评相得益彰。诗,精心选择;释,尊重原诗;评,则提纲挈领,别出心裁,文简而中心明确。

全集内容分为38个咏纲,编排上采取断代体例,近代、现代、当代独立成编,三个编目又以时间为线,循着历史发展的走向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通体与断代体相结合的编排体例,既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把握诗词发展的脉络,又能利用有限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足见作者构造文章、驾驭文字的能力。

本书所评诗词选材广泛,深刻反映了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展现出作者的理想抱负和爱山河爱人民的真挚情怀。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概督州。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黄遵宪《七律·上黄鹤楼》是一首忧虑国运危殆的抒情诗。《马关条约》签订后的1897年,黄遵宪由京师赴任湖南长宝盐法道时途经湖北,重登黄鹤楼,面对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中华大地,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随即口占成诗,表现出深深的忧国情怀。对这位诗界革新导师的诗作,历代评者大都局限在就诗评诗上,因不能全面挖掘本诗深刻的内涵,留给世人的也只是空泛和苍白。而本书评者却能跳出原诗,以独到的见解结合本诗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从《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深剖诗的现实主义内涵和诗者面对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的苦闷与愤慨。

“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苏曼殊这首七绝《东居杂诗》一出,众多评家纷纷从作为出家人的苏氏身在日本而不忘故土以及其诗中透露出浓浓的思乡情怀处着眼进行评论。而本书评者独具慧眼,从中解读出日寇侵我中华、山河破碎的家国之情。

为了加深读者对评语的理解,评者还将苏氏同时期的另一首《为玉鸾女弟绘扇》附在评后,以期读者对照理解,融会贯通。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鲁迅的《亥年残秋偶作》是1935年他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七律,也是他平生写的最后一首诗,堪称压轴之作。日军在华北屡屡挑衅,预谋华北自治,面对此情此景,鲁迅忧心忡忡地写下这首诗,借以“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鲁迅旧诗集·跋》,许寿裳)。历代评者也是循着鲁迅自定的这种调子,哀民生之艰辛、揭寇仇之残忍、批统治者之无道、抒卫国之情怀,而本书评者却站在历史的高度洞察时局,首先肯定本诗为鲁迅一生为革命最后搏战的心音之章。接着指出全诗充满对中国革命历程全局的深切感怀,坚信为人民呐喊搏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以自然规律喻示社会规律,全诗气韵凝重坚韧,一个不畏邪恶势力、刚毅果敢的鲁迅跃然纸上。

评别人的诗需要客观公正、抑扬适度,这容易做到,评自己的诗欲做到不抑不扬、褒贬适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读者,对一首诗意境的理解和体味会不尽相同且可能相去万里。即便对自己的诗,不同心境下的评论也可能不完全一致。关键是要抛开世俗,以无私之心予以客观公正的评论,做到不拔高不掩瑕。能做到这一点,正是赵老先生难能可贵之处,表现出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民族摇篮九曲槎,炎黄波上种奇葩。朝朝暮暮帆耕汉,步步程程水咽沙。日月无心阴晦雨,江山有意纵横斜。风流最是黄河曲,海去天来浪做家。”对这首《七律·风流最是黄河曲》,作者自己的评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精神之高歌。”随后解释说,此诗形咏黄河,实歌中华艰辛卓绝、奋斗不止的伟大民族精神。可谓一言蔽之!

《中华今咏三百篇》一书,点评简明扼要,毫无斧凿之迹,雅俗共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欣赏需求。通读之并不难,而逐篇领会其要义,透过文字发现隐藏在文字后面深层次的东西,则是需下一番功夫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