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殷海平时间:2023-06-29 10:38
江苏作者王太生所写的散文集《人如青苇》,文字间全是我心向往的过去。即便现在人在他乡冬野,灰白沧桑里找不到那年旺盛的“青苇”,但只要翻开他的书,读他所勾画的水乡、风情、历史、小生活……我便有种游子归乡的亲切感,碰撞着自己柔软的心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带有灵魂气息的故乡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只有够深爱够浓情才能写出这样淋漓尽致的文字。
《人如青苇》赋予了淳朴,融入了地方的独特个性。写村庄、小镇、青砖、老墙等,也诉乡愁,写睡姿,闻水香,感叹一条河的消逝……他借助了这些丰富简单的城乡背景,用文人的笔墨描绘得那么带着诗意。本是寻常生活与记忆,体验感却全是妙不可言的真情和暖意。
全书分为月白、天青、昆虫与草木、知味,几乎把生活气息里最微妙的感受全都如水墨画一样勾画得清清楚楚。
“有客来访,轻叩门环,人站门下,人画俱绿。”“那是热气腾腾,水汽袅袅的生活呀,是昨天的哲学与诗歌。”“一座有年轮的城市,会有一个安静的倒影:一座新城,一座老城。”感觉全是尘俗的生活,处处带着烟火气的宁静。
我喜欢作者文字里拉板车的人,刘大爷,高老四,张老大……全是凡人。哪怕人在冬天的野外,面对冰寒地冻,或是枯草荒芜,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就像是作者所写:“我仿佛看到青苇的根,鹰爪般四下里张开,紧攫膏泥。”
这本《人如青苇》我早已看完,但却一直不愿把它放进我的书架上,总是留在办公室。感觉这样当我想翻看“漂泊的房子”“平民主义的桃花”,还是“瓦上生雨烟”或“那些青色的美好”等,都可以随时再温习一遍,像是跟着作者的文字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老家。
他所写的好像都是“老”去的记忆,又明明还在那个地方——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位置。我和作者的家乡相差不远,像是隔壁的邻居,让我拥有了太多的共鸣之处。只是因为远走他乡的工作定居和生活,我已离开太久太久……
久到像是站在冬天的野外总觉得冷。而《人如青苇》这本书,给了我心生的向往——似是暖阳,带着温度。我久久地不愿看完它,来来回回地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