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7-14 08:00
□保定晚报记者 苏兰生
通讯员 贾斌 季文凯
6月10日上午11时许,烈日炙烤大地。
市区南二环附近的一处工地上,高瑞国不停地走来走去,额头滴着汗水。他在寻找铺设一条管线的新方案。
这几天,他都在这个工地经受太阳的炙烤。他说:“想比别人干得好点儿,就得多吃苦。”
这位河北建设集团安装公司质量技术部经理就是靠着不怕吃苦,才练成建筑工程安装“高人”。
说起既往,有三件事儿让他记忆深刻。
第一件,是保定方舱医院建设。2022年4月7日下午,高瑞国正在市区一处工地指导施工,电话响起,让他马上赶到方舱医院的工地,连夜解决一项施工难题。
当时,一处建筑正被改建为方舱医院,投用时间节点是4月8日。然而,随着工程几近完工,却有一条地下输水管道位置不明,成了次日供水的“卡脖子”难题。
万事俱备,只欠供水。天色渐暗,业主方下了死命令:第二天天亮前,方舱医院必须通水。
时间,容不得半刻耽搁。“保证做到!”高瑞国应声。
这一晚,施工班组不能休息片刻。高瑞国同样如此。
可是,靠什么保证按时供水?根据现场情况,接着寻找地下原有管道是最佳方案。实在不行,改用他法。
凭着经验,高瑞国反复查看施工现场。最终,地下深处的管道被找到。
紧接着,开始分秒必争的抢修。天亮前,通水了。“真行!”在场的多方人员向他竖起大拇指。
“这种好‘眼力’是练出来的。”说起此事,高瑞国的一位同事脱口而出。高瑞国1997年大学毕业后入职河北建设集团,在建筑安装领域一干就是25年。干的工程多了,也就有了超强的施工本领。
令他记忆犹新的第二件事,是解决了关汉卿大剧院建设中,一种屋顶巨型管材的施工难题。大剧院造型设计独特,在所用上万根管材中,每一根型号都不一样。特别是有一种长2.5米、宽4米管材的截面呈矩形,全国没有这种大规格管材的施工规范,也无其他可资借鉴的经验。
路,是先行者走出来的。在抢时间、赶进度施工中,高瑞国和同事们先做实验。经过反复尝试和计算,最后拿出一种方案,解决了这一施工技术难题。经专家验收,完全达到施工标准要求。这样,此前全国尚无的一种新工法出来了,这项施工工艺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谈起第三件事,是他参加工作3年后的一桩“老事儿”。高瑞国说:“一个人光靠吃苦也不行,还得是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2000年,蠡县的一条河上架设一座桥。当桥墩浇筑结束,长长的混凝土桥拱预制完工,但吊装成为设计方和施工方之间争论的问题。按原先的设计,4个吊装点间距等距。高瑞国认为,这肯定不行,因为桥拱两端的垂力很大,吊装中可能造成桥拱裂缝。
但设计方说,已经过试验,这样吊装是可以的。高瑞国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做模拟实验。结果,正如他所言,模拟的预制桥拱出现细微裂缝。于是,高瑞国提出了解决方案,再设计一条预制钢结构“扁担”,并在两端增设吊点起吊。最终,大桥的桥拱安全装上桥墩。
“在建筑领域设备安装是功能性的,涉及水电、给排水、气暖等多种管线,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线,只有等安装完毕一座建筑才‘活’起来。”他说,安装施工技术很重要,拥有安装的高操作技能,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而经验得来,就靠自己探索和耐心学习了。
时至中午,阳光更加刺眼。眼前的他,皮肤被日头晒得黝黑,眼中透着一种睿智目光。这位49岁的专业技术人员仍站在南二环附近的施工路坑旁,坚守在施工岗位上。
他说,林林总总算起来,自己起早贪黑,甚至通宵达旦,仅在保定干的大小工程就有上百项了。这些施工经历和积累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
不止在保定,高瑞国还在天津、杭州、石家庄等多个城市参建多项工程。其中,指导完成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一项安装工程获评中国安装之星奖。至今,他参与完成鲁班奖工程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省级安济杯工程4项,指导完成的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省级科技成果3项、QC成果4项。
这些年,企业外部遇有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应急处置任务,当找到河北建设集团请求支援时,高瑞国接到通知总是连夜前去参与处置。他说,比别人多想一点儿,多干一点儿,多坚持一点儿,就多积累一点儿经验。
“成就自我,就靠这‘一点儿’。”最后,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