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陈裕|品读父子间沉默而厚重的亲情——读梁晓声《父亲》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陈裕时间:2023-07-21 09:08

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新作短篇小说集《父亲》一书,以讲述父亲的内容为主,展现了中国式父亲深沉的爱以及传统家庭的精神世界。本书真实记录了梁晓声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写出了亲情中很多不愿被提起的话题。

在这本小说集里,作者用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了全家人依靠父亲卖体力供吃穿,不善于表达的父亲总是默默吞下生活中所有的苦。他的愚昧与狭隘曾让自己的孩子遭受磨难,给家庭造成重大的不幸。因为父亲不相信医生的话,作者的姐姐夭折了,作者的哥哥也因为父亲轻视文化崇尚力气被逼疯。而父亲又用无私的奉献给予这个苦难家庭以支撑,他的形象掺杂着爱与恨,难以说得清楚。

小说中父亲的言语不多,个性鲜明。有对苦难生活重压之下的发泄,如对母亲的怒吼:“你是怎么过的日子?我每封信都叮嘱你,可你还是借了这么多债!你带着孩子们这么个过法,我养活得起吗?”当“我”和哥哥替母亲解释后,他的表情细致入微:“父亲侧过脸,低下头,不再吼什么。许久,父亲长叹了一声,那是从心底发出的沉重负荷下泄了气似的长叹。”

晚年的父亲却变了另外一个样子:“父亲的性格也变了,变成一个通情达理、事事处处、家里家外都很善于忍让的毫无脾气的老头子了。”作者笔下的父亲有血有肉,既有暴躁的秉性还有细腻的情感,这是和作者的经历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分不开的。因为生活中父亲的一切都在他的心里,矛盾、误解、冲突、感恩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代不同造就的心理差异让几十年的时间充满了各种人生羁绊,但同时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从《父亲》这部短篇小说集里看到的是一位穿越过时代的艰难,养育了几个儿女,在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中靠一个人的肩膀养活一家人的父亲。父亲没有文化,而且也看不起知识分子,只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力气,相信依靠自己的力气干活劳作才能吃上饭,因此,小说里父亲和儿子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说中父亲自身观念在不断改变。文中这样写道:“父亲身上最大的变化,是对知识分子表现出了由衷的崇敬。以前,他将各类知识分子统称为‘耍笔杆子’的。靠‘耍笔杆子’而不是靠力气吃‘轻巧饭’的人,那是他所瞧不起的。每天接踵而来找我的,十有八九是地地道道‘耍笔杆子’的。我将他们介绍给父亲时,父亲总是臂微垂,腰微弯,很不自然地做他所不习惯的鞠礼状,脸上呈现出似乎不敢舒展的恭而敬之的笑容。”这样的变化体现着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热爱,也体现着父亲的朴实和担当。

梁晓声的《父亲》感人至深,他用文字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实地描述出来,发掘出他们平凡琐碎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凡。其实,书写这些人物并非只是同情,展现他们倔强的个性来诠释人性的光辉,才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