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对话王澍:用现代建筑语言讲述生命演化故事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7-24 06:52

王澍讲述中国古动物馆的设计思路。                      张巍 张润 摄

■编者按: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标志工程,随着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在保定落成并即将投用,这座近悦远来的国际“文化会客厅”将拥有怎样的建筑内涵,展现何种建筑风格,并在京津冀掀起怎样的文化波澜?记者专访中国古动物馆总设计师王澍。作为首位获得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在王澍讲述的传承与创新、执着与敬畏、思考与实践中,记者与您一起更深读懂中国古动物馆。

□保定晚报记者 邸志永 刘赛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7月的古城之东,清澈的黄花沟河水潺潺,两岸鸟语花香绿意延绵,熠熠生辉的京畿之门与一座崭新的博物馆交相辉映。一座城市与一座博物馆的对话,从一位大师开始。

中国古动物馆由6组“厚重感城墙+轻盈感钢结构”构成,生动地呈现地壳运动。

“奇迹!”在中国古动物馆内边走边看,对于这座倾注他无数心血的博物馆,能够在两年多时间内高质量完工,作为总建筑师的王澍,用这样两个字来形容。

时间溯流而上。2020年7月30日,市委书记党晓龙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要负责人举行会谈时,共同提议建设一座融合世界风格、中国特色、保定元素的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

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重点工程,中国古动物馆应运而生。

聚焦世界眼光,展现中国特色,融合保定元素,打造具有国际水准、亚洲一流、全国领先的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在王澍的作品中,颇为独特。

“近8万平方米的体量,超出了传统的、熟悉的尺度,传统符号很难直接在这样的项目上使用。”多年来,王澍一直在探索真正地方性的当代建筑,希望通过建筑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出来。

但,这并不容易。

为此,接手项目之初,王澍与保定这座城进行了深度对话:步勘古城墙,感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度和深度;探访莲池书院、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体会明清文化沉淀下的直隶首府;走访西大街,在“中西合璧的建筑画廊”中,找寻保定人寄乡思、传温情、解乡愁的心灵故乡……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与古城对话后的王澍,对此深切了然。

“保定的老城让我惊喜,它像是被时间封存的地方。看到老城,让我感觉这是真正的保定。”通过对保定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实地感受,中国古动物馆的设计,在王澍的脑海里逐渐清晰愈发成型。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一座城市以古老、雄伟的风姿屹立在华北平原上,它有坚硬的外壳,也有柔软的内里。”说起“层城叠构、绿野无尽”的建筑设计主题,王澍的畅想宏大壮阔,宛若时空交织的画面。

受此影响,用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建筑,选择传统材料的现代演绎,成为王澍锚定的关于中国古动物馆的建筑基点。

这一点,在中国古动物馆的墙上得以充分体现。

远望中国古动物馆,映入眼帘的建筑以城墙作底,上架交错的钢结构,在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交织中,透露着无限的未来。

城墙,是见证保定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更是深植于保定人心中的颇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如今,在位于南城的天威中路动物园北侧,一段明代所建的古城墙依然存在。

对于如何传承和呈现城墙精神,王澍认为,“简单的模仿不是传承,一定要经过转化-创新-突破的过程,我把建筑和保定附近的山结合到了一起。”在中国古动物馆,王澍创造了保定版的“石爿”(注:“爿”音 pán,指一小片的东西)。

“经过反复试验和筛选,我们最终在太行山区选出二十种不同质地、不同颜色、不同尺寸的石头,设计出不同长度、厚度的‘爿’。城墙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细微变化,都是需要设计的,设计方案前后改了十几次。”回忆起“石爿墙”的设计过程,王澍历历在目。

中国古动物馆即将建成投用。

大师的设计,同样需要大匠来完成。

在设计落地环节,反复修改和磨合让城墙得以呈现完美效果。“二十种不同厚薄尺寸的‘爿’怎么搭,特别讲究匠艺,因为现场拿到的材料不可能跟图纸一模一样,工匠要凭手感进行组合。”王澍回忆道:“砌墙实验阶段调整了十次以上,反复砌,反复改,一切要以现场为准。实验阶段完成后,我到现场来看,再告诉工匠问题在哪里,根据材料如何进行调整。很幸运,最后我们碰到了能做出效果的工匠,实现了原始设想。”

当一面260米的城墙在广袤的平原上拔节矗立,散发着震撼心灵的力量,王澍和所有参与搭建“城墙”的工匠们有着同样的兴奋:成了!

建筑需要解读,要由懂它的人细细品味。

比如,关于“层城叠构,绿野无尽”的主题。

俯瞰中国古动物馆,由6组“厚重感城墙+轻盈感钢结构”构成。在王澍看来,叠构并非简单的堆叠,“中国古动物馆是在讲述远古地球的剧烈变动,对古动物命运的影响,每一块钢结构角度不同、大小各异,用这种形象来生动地呈现地壳运动。”

如果说“层城叠构”是建筑的壳,那么“绿野无尽”则是建筑的灵魂。

王澍强调尊重自然,重视和谐的美感,反对生搬硬套。在建筑外围,他选择北方常见的植物作为绿化;在建筑中庭,则创造了一面随时间而愈加生机勃勃的“绿色瀑布”。

走入中国古动物馆,一面别致的拉毛墙格外抢眼。这面墙有着特殊的肌理,据说是为“爬山虎”等爬藤植物准备。王澍说:“也许十年以后,这个建筑会是全绿的,都被爬山虎爬满了。”这是时间的力量,也是自然的赠予。

当前,不少使用人工材料的建筑面临着建成后逐步走上破败的命运,王澍一直在探索“逆生长”的建筑,建造随时间成长的建筑。

“当看到建筑时,人们无法判断它建成了多久。”这种“时间感”是王澍建筑作品的重要特质。

真正地“看见”人,是建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出发点。

对于中国古动物馆的内外结构,王澍的形容很精妙:“从外面看像是少林长拳,大气磅礴;走进里面感觉更像是咏春拳,细密灵活。”

体验感从进入展馆就开始了。微微起伏的坡路是对真实地貌的呈现,“一步一景”的设计是对自然环境的还原,王澍坚持通过建筑以及设施的布置延续人们的生活方式,“看见”每一个人。

阳光下的中国古动物馆熠熠生辉。

因此,中国古动物馆实现了轮椅和婴儿车无障碍通过,这是博物馆服务能力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在王澍看来,与其说中国古动物馆是一座科普性质的博物馆,它更像是一个适合各年龄段的公共空间,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仅与展览空间匹配,还进行着与城市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展馆内高高低低的平台、展板、草坪,让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展馆中段,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下,大型恐龙化石模型在自然的天光下,即使置身馆外,也能清晰地看见。再向后走,自然的庭院得以给观展者透一口气的机会,在山石、绿草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中国古动物馆不仅是历史的投影机,也应该成为未来的发生器。

“保定对中国城市文化作出了新贡献,不少城市的博物馆都是封闭式的‘黑盒子’,通过声光电来渲染效果。”在王澍看来,只有打破封闭,让公众走进来,“公共文化客厅”的题中之义才得以彰显。“中国古动物馆会让大众对博物馆有全新的认识。”王澍信心十足。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不少博物馆美则美矣,毫无灵魂。中国古动物馆是保定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馆内留有相当一部分空间用于中国科学院建立研究室。科研人员将在这里持续开展科学发掘和研究工作,关于古动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标本将在这里展出。”王澍相信,经过岁月磨洗,中国古动物馆将伴随人们的生活共同成长,沉淀出共同的记忆,焕发出愈加丰富而生动的魅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采访尾声,王澍谈到,30年来,他坚持向乡村学习,向中国传统学习,建造深植本土,又能与世界对话的建筑,因为现代建筑所追求的装配式量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建筑早已在过去就给出了答案。

回望中国古动物馆,它呈现出独特而生动的雄浑苍茫之美。它尊重自然,也融于自然,四时之美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讲述那些一眼万年的生命“瞬间”。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中国古动物馆即将迎来竣工开放,这座近悦远来的国际“文化会客厅”,也将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保定,绽放属于它的夺目光彩,迎来属于它的第一拨游客。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刘涵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