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博物保定,心向往之,行之将至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7-31 08:00

游客参观保定市水利博物馆。       李娇 摄
□保定晚报记者 刘向真

炎炎夏日,孙超最喜欢站在树阴下凝望不远处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建筑。作为这个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他亲眼看到整座钢筋骨架的建筑从无到有,骄傲非常。如今,进入建设冲刺阶段的场馆,“夏季攻势”如火如荼,建设者们转战馆内,正在一面面白色墙壁上填上一幅幅诠释生命演化的壁画。这座即将竣工开馆的新博物馆,将为我市再添一处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这也成为我市“博物馆之城”发展的一个缩影。

“博物馆之城”建设底气何在?

悠悠保定积淀深厚文化底蕴

唐尧故里、畿辅重地,保定历史悠久,历数保定厚重富集的博物馆资源——

从燕下都遗址、定窑遗址,到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等,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现有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

保定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文物皆举世闻名。全市国有收藏单位馆库藏文物2万余件(套),藏品丰富、门类齐全,涵盖了金属、纸质、石质、陶瓷器、纺织品、竹木漆器和其他文物七大类,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173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498项,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1人。

保定西倚巍巍太行山,东抱“华北明珠”白洋淀,自然资源优美独特,拥有A级景区53处。

……

这些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奠定基础。

此外,保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加快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京津优势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医车电数游”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加快当地产业升级。突飞猛进的产业发展为相关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条件。

“保定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丰富、文旅产业基础良好、群众文化需求旺盛、干事创业氛围浓厚,打造‘博物馆之城’正逢其时。”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何打造“博物馆之城”?

做大增量让市民和游客“有的可去”

打造“博物馆之城”,保定下了真功夫。

在分析研判博物馆资源、发展条件的基础上,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建设中国古动物馆为契机,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目标,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2022年,保定在全省率先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河北建设博物馆强省提供了新典范。4月4日,《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正式印发,确定了行动目标——到2024年底,规划拥有博物馆总数122座;到2025年底,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布局。

以中国古动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国有博物馆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除中国古动物馆在建外,如今,清河道署旧址上成立的保定水利博物馆成为集文物收藏、水情教育、研学、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专业类博物馆;定兴县博物馆是该县唯一的国有综合性博物馆,成为重要的研学基地;蠡县博物馆被评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基地;望都县尧母文化博物馆为专题性博物馆,是国内尧母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中心;晋察冀边区银行筹备处旧址博物馆被列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晋察冀片区名单,入选河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晋察冀军区机关、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馆内有藏品422件(套),同样入选河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另有西高庄文史馆、竞秀区小磨香油博物馆、古城香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富有保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纷纷上新,成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43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各具特色,令保定市民“有的可去”,令八方来客宾至如归。

保定市非遗传统工艺摄影展近期在市博物馆开展。                    刘向真 摄

如何让博物馆贴近本地百姓

吸引外来游人?

与“活的”文化对话

做优做强做精,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增量的同时,我市还不断加快博物馆的提档升级,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示手段更加多元,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社教活动丰富多彩,互动性、针对性更加突出,博物馆资源逐步“活起来”,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保定市博物馆策划推出的原创临展《遇鉴——保定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展》、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幕府专题陈列》、涿州市博物馆举办的《督亢秋成农耕文化展》等大量原创展览特色鲜明。

保定市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等曾联合举办《发现定窑》展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举办的《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专题展》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等馆巡回展出,保定市博物馆引进举办《2022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交流展览亦是精彩纷呈。

莲池书院博物馆组织开展“书院文物我来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安国市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与安国市人武部联合组织春季入伍新兵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奋进强军征程”主题教育活动,还有数不胜数的走进校园活动,博物馆的社教多姿多彩。

仅2022年,博物馆已举办展览25个,开展社教活动162场,惠及观众149940人次。“到博物馆去与‘活的’文化对话”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3年半年间,自天津而来的宋先生一家四口已是第四次到保定观展。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宋先生带妻儿先后走过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长城汽车博物馆、箱包博物馆,近日打卡地是保定市水利博物馆、古莲花池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对宋先生来说,让孩子到各类博物馆参观,既休闲,又研学,既长见识,又促成长。

市博物馆、市美术馆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7月24日,共接待游客165624人次,其中河北省外游客有30516人次。

2023年以来,市水利博物馆省外游客人数也有明显增长。馆长葛劲夫介绍,增量与提质并举,全市博物馆在场馆建设、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到保定,感受保定的内涵美。

品古意、享生活、感美学、赏艺术……叫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汇聚一城的博物馆群组会更好地承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记忆,彰显城市魅力,成为打造“国家博物馆之城”的金名片。从高标准的发展规划蓝图到高质量的百馆之城画卷,一座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向往之城正在拔节生长。

博物保定,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