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应给“小修小补”留下一席之地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8-31 08:48

□井夫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修鞋、补胎、补衣服等“小修小补”正在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居家过日子,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却是百姓生活中的“低频刚需”。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辈人过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曾记得,孩提时代,笔者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见修钟表、改衣服、补鞋子、钉鞋掌、修拉链、修雨伞、修自行车、配钥匙这样的“小修小补”摊点。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小修小补”摊点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城市里已难觅其踪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事实上,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小修小补”的东西并非没有。比如配钥匙、修拉链、改衣服、补车胎等,如果这些“小修小补”摊点不见了踪影,这对市民的生活无疑还是很有影响的。

其实,商务部等12部门在2021年8月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笔者以为,“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应包括“小修小补”摊点。

因此,城市应给“小修小补”留下“一席之地”。一方面,亟需政府的“扶持”。相关部门不妨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办法,为他们留出合理的经营位置,划分合理的经营区域,并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其更好地便民惠民。另一方面,亟需社区的“助力”。社区不妨发挥“网格”功能,通过网格化服务打造市民身边的“生活小管家”,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将百姓离不开的“小修小补”纳入网格化服务范围,这样不仅能给修补业留下足够的“栖息空间”,还能鼓励相关技艺的传承发展。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税务部门应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不妨通过减税,甚至免税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老艺人重拾旧业。

笔者相信,只要政府“扶持”,社区“助力”,再辅以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就一定能让“小修小补”行业重新焕发新活力,从而既让我们的普通大众充盈便捷的生活,又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人间烟火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