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3-10-08 08:42
□张艳霞 申彩虹 田 雯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稳步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目前,我市农村产业融合层次低
农业多功能挖掘不足,限制了产业链的长度;产业融合模式比较单一,受农业功能开发程度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制约,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和科技要素渗透融合模式发展较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弱,生产经营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多属于松散型联结方式,收益更多地留在了龙头企业,农户并未获得预期收益,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受挫。
需培育多元化新型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弥补小农户不能和大市场对接的短板,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角色,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不同主体功能不同培育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需要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他们发展壮大,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对于龙头企业,培育的方向是优化发展环境,配套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联农带农水平;对于家庭农场,目前要积极稳妥发展,明确其认定标准,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新形势下,家庭农场要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地去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还要体现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方向;对于农民合作社,要着重培育一批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带动面广泛、服务功能强的合作社。大力推动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鼓励合作社创建自己的品牌,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支持它们与大型连锁超市、餐饮单位、学校、城镇社区等直接对接,实现“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社区直送”。还可以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
需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业态
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产业融合发展经验,以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谋划“农业+”这盘大棋。秉承“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理念,通过不同方式的资源融合,催生出多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包括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等。
搭建农村产业融合载体。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把这些园区、乡镇和先导区打造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随着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注意总结这些载体的发展经验,将能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在全市发挥标杆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
完善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在现有的利益联结机制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形成一种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链上每一个参与的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比如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通过这些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农民可以用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加入到产业链中,通过订单形式、利润返还或者保底分红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儿。
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为了保证利益联结机制落地生根,需要政府或者村集体出面与合作的龙头企业谈判,为农户撑腰保障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