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胡胜盼|走在黄河边上——读李敬泽《上河记》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胡胜盼时间:2023-11-02 09:41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个黄河情结。

从苦水的玫瑰到河州的花儿与少年,从记忆中的萧关道到西吉寂寞的城堡……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带着异乡人的眼光踏上旅途。他这本黄河旅行图文随笔集《上河记》以15篇文章记录下行走黄河边难忘的日夜,将目光聚焦于旧牌匾、楹联、门楼、城墙、堡寨、庙宇等凝固历史痕迹的角落,秉持贯通古今、富于哲理的笔调,在对日常见闻的描写中融入大量对历史的追溯与思索,以求勘探这条大河的本真面貌。

这本《上河记》原书名是《河边的日子》,改名的寓意是“黄河远上,上河为记”。作者2000年游历黄河中上游,走过甘肃、宁夏、内蒙古与陕西省,出版了《河边的日子》。《上河记》新添了《自吕梁而下》一文,改名为《上河记》重新出版。李敬泽感慨,“这本书像一艘船沉没在我书柜的最底层,它的时钟停留在2000年。书之外,时间前进,人事代谢,沧海桑田……这是穿越,现在侵入往昔,他乡原是故乡。”在他的心里,黄河早已是他熟悉的故乡。跟随《上河记》的笔触行走,在玫瑰与酒的香气中凝望壮阔的文明之源,读者仿佛能听见各种质朴的乡音,看见当地人亲切的面容,走进一段段韵味悠长的旧时光。

一直以来,李敬泽有“作家中的考古者”之称,其文笔蕴藉,性灵踊跃,《上河记》中对日常见闻的描写显现了其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正如作家毕飞宇所言,“你想不到李敬泽的哪段文字会一下子击中你,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想一会儿。”李敬泽把河上纪行写出了纪录片的“文献感”。自古以来,有关黄河的故事无穷无尽,然而,我们真的如想象中那样了解黄河吗?李敬泽说,“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作者行文随性、灵动,天文地理历史闪烁其间,无数生动细节恍如正在眼前上演,读着不累,却颇能发人深思遐想,正所谓好文天成,绝无矫揉造作的痕迹。

《上河记》的纪事又暗含编年与群像列传的史家气息。这本书不是游记,是对黄河流域众生的一次观察与记录。作者怀着极大的善意去记录生活在黄河两岸的男女老少的生活,让这本游记见山见水,更见得到人情冷暖和风土人情。

从2000年6月开始,李敬泽从甘肃出发,一路上见到了甘南路上的青稞地、无尽的草原、流淌了千年的大夏河。7月到达电视剧《山海情》里面的西海固,然后穿过乌兰察布草原……与文字相呼应,书中穿插着50余幅彩色照片。作者用相机记录下行程中的风物,亦凝聚着无限情思。作者手绘的路线图、城堡平面图更将记忆的脉络直观展现。

李敬泽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很少有人读到。”其实相对的“寂寞”又何曾不是一件好事。书评人俞耕耘评价,“李敬泽将关切他人与关心自己,同构一体,这是一种双重观照的写作。他的文章,自有年表,自成经纬。过去时与未来时一并穿行,又何止远上白云。《上河记》好古而知新,述往以知来,思绪落笔,远比河道更自由。”

阅读《上河记》,开启一段穿行于时空之间的黄河之旅。“我将从黄河之源走到黄河的入海口。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漫游,走过山、原野、河流、村庄、城市……我想,你要任自己的意走出去,去往你未曾去过的地方,你得见见山川、世面,会一会陌生的人。”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