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甘武进时间:2023-11-02 09:41
“拔丝红薯,是婚嫁喜宴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一上桌便会引起注意,男女老少一齐立起身,争先恐后伸出筷子,外酥里糯的红薯扯动着黄褐色的糖稀,整个酒桌变成了甜蜜的蜘蛛网……”翻开《回忆是条归乡路》这本书,类似的文字温暖着我们的三餐和四季。军旅作家巍然凭着对故乡徐州不绝的回望与思念,写出平实的、不带修饰的、回望乡土的文字,让故乡成为游子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成为游子灵魂的栖息地。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丰富感情世界里带共性的结,故乡是心灵深处最温馨的一隅,与之有关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心灵深处,那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食所玩,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故乡缘何如此值得回味、留恋,甚至生死相依?因为生命原本就是一株奔走的植物,与大地、自然亲近。巍然朝花夕拾,如数家珍般地将故乡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如深谷幽泉,似小桥流水,不急不缓,不做作,不煽情,有的只是化不开的乡情、抹不去的乡愁,还有割舍不断的旧时风月……
“人们每天都期盼着兴奋的时刻早日到来。电影队一进村,一种喜庆的气氛便蓦地溢满了整个村子。”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人来说,这种感觉记忆犹新。夏天洗澡当然是在小河或池塘里了,于是,河边瓜地里的西瓜、甜瓜就遭殃了。“气急败坏的看瓜人也许只是虚张声势,并未下河追赶,只是在岸上大吼大叫……”孩子们回家后自然免不了挨父母一顿数落,运气差了还要经受皮肉之苦。然而,在失去光阴的同时也收获了无穷的快乐。
手工织布对现在的人而言已相当陌生了。“那个时候,在我的老家,仍然还能听到手工织机的‘唧唧’声。”手工织出的老粗布远不如洋布精致细密,但对手中缺钱的农人来说,穿粗布既经济又实惠。如今它们大都销声匿迹,但是在悠长的时光里,我们不应忘记,因为织布机仍在向我们讲述着“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老格言,传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情愫,在绘制历史画卷时应该为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刻在记忆里的当然还有故乡的食物。“好的热粥白稠如膏、豆香浓郁,深吸一口沁人心脾。”喝热粥不用勺子且要热,沿着碗边“吸溜吸溜”一口口转着圈喝才够味,醇香连绵不绝……徐州人对羊肉偏爱有加,“薄薄的肉片,雪白的葱花,碧绿的香菜,红红的辣椒油互相依偎汤中……喝这汤,先不要急着大口吞咽,否则,便辜负了这一碗鲜美,更体会不出隽永悠长。”作者说应是嘴唇与碗沿的亲密接触,小口吸入,清爽中含着香酸辣鲜,味觉在轻咽慢滑中全部释放出来,能喝得出感觉、意境和对生活的畅想与满足。
作者像渔人,站在岁月的河岸上,把往事一一打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犹如一堆鲜活鱼虾欢快跳跃着……故乡是摇篮,是大家心灵的归宿、情感的寄托,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念想。乡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故乡在抚慰游子的疲惫身心,毕竟这是故乡和每个人的一生约定:即使你年少轻狂,平生都在塞北江南,辜负了最初的约定,故乡依然是你最后的心灵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