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作者:李月娥时间:2023-12-27 14:51
穿汉服,化唐妆,在古典舞乐中体味东方审美;行飞花令、遇非遗巧匠,在研学游中探寻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国潮”备受年轻人追捧。
挖掘古诗词魅力,将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做到“学古不泥古”。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实践证明,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更有生命力。
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甘肃敦煌莫高窟用现代数字科技修复还原敦煌壁画,用现代艺术形态演绎石窟中独特的造型元素,使之重获新生;故宫博物院推出“云游故宫”平台,综合运用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方便用户全方位欣赏和领略故宫之美……科技力量不仅为文物“活起来”保驾护航,也为其“火起来”赋能,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路径。
把握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就能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