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刘小兵时间:2024-01-15 08:41
怀着一份虔诚和庄重摊开国学泰斗季羡林的散文集《园花寂寞红》,漫步在先生所构建的文字百花园里,嗅着月季的馨香,谛听着喜鹊的鸣唱,在恬淡的意境里温暖地栖息,一次次为作者灼热的家国情怀欣然击节。
全书精选了50余篇咏物忆旧、叙事写景的散文,分为雪猫扑影、藤影荷声、春宵轻梦、馨爱市井、似水流年、人间真情六辑,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季羡林深沉的情感。这些篇章有对亲情的眷恋,有对草木的倾心,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还有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更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长短相间中镌刻了一幅缱绻的人间画卷,从而让读者在平淡的生活中感悟哲理和诗意。
《园花寂寞红》以回溯的笔调真实记录了季羡林成长、求学、报效祖国的心路历程。他在书中写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那时的季羡林,家境贫寒,一年当中吃白面的次数极其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季羡林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学成归国后,他住在燕园,为培养青年才俊同样不辞劳苦。在他的心目中,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如果不爱家,不报国,就称不上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书中的《我与北大》一章中,季羡林以报国与爱国为题深情回顾了自己坚韧顽强的一生,表达了对家国的无比挚爱。他说:“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将来变成了灰,我的每一个灰粒也都会是爱国的。”
季羡林一生经历坎坷。磨难带给他的是坚强,风雨丝毫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拥有了一颗淡定安然的心。他从花草的悠然绽放里感受着大自然蓬勃生长的伟力,从鸟兽的灵动洒脱里体会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正是这种美好的情愫,让他对人对事不由得多了一分善和真。于是,所受的苦、少年离家的别愁、中年时所经历的不公正对待都被他融入了对花鸟虫鱼的眷爱里,刻进了对亲情友情的回想中。
从6岁时投奔叔父开启读书生涯到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清华,季羡林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亲人的养育。从他毅然抛弃国外优厚待遇到北大任教,到他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再到他克服一切干扰潜心国学和中华文化的学术研究,他一直铭记的是祖国对他的谆谆教诲。近百年的光彩人生,季羡林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一时委屈而困顿,一心向学,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孜孜以求,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常怀那颗宁静淡泊之心,让季羡林在自己热爱的国学、东方学等多个领域开疆拓土,硕果累累。正是秉持着那份善和真,让他面对非议和波折都能豁然大度,活出了一个坦荡的人生。
通览全书,季羡林的家国情怀不单单表现在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沉博大的挚爱上,还表现在对中华风物发自内心的喜爱上。在书中,他通过小小的燕园,既为大自然的时令之美而啧啧称奇,还时不时地透过这些风物,为它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昂扬精神而热切点赞。他从小小的水仙花身上体会到了“对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惟有适可而止,都要有自知之明。但对于自己已拥有的东西,则要好好珍惜,这样,我们才不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命运的不平,才会活得知足长乐。”
借助《园花寂寞红》,季羡林以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书写着人生的亮色,感悟着世间美好,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他的平凡文字中所传递出的故土情深和家国之爱,时至今日依然被我们所铭记,并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