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胡胜盼时间:2024-01-26 09:38
《中国年俗》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根据同名纪录片编辑出版的“纸页上的中国年”,通过文字整合了散落在中国大地上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春节习俗事象,以时间为经,以主题为纬,把中国人的过程性审美、过程性幸福展示得淋漓尽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中国年俗》共分5章,分别为“忙在腊月”“守在三十”“聚在初一”“乐在初二”“玩在正月”,“忙”“守”“聚”“乐”“玩”,5个字串联起中国人过春节时的满腔期待和喜乐狂欢,传达出敬畏、感恩、平等、和气、共享、团圆等思想,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生长周期的认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春节是一年之始,而春节的准备却早在上一年的冬季便已开始。“忙在腊月”,从做腊八粥起,一直到准备花馍,年的序幕就此拉开。腊八粥是一碗“让寒风里的腊月闪露出一丝春天暖意”的温润之粥。对中国北方人来说,腊八粥有着尤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喝下这碗粥,阖家团圆、欢庆一年收获的春节也就不远了。买年画、贴窗花、杀年猪、打糍粑、祭灶王……又像是年前的一首迎宾交响曲。在沉睡的大地上,热气腾腾的忙年唤醒了渐渐远去的记忆。清香的年味在“祭灶”仪式中,以—场与“家神”的对话一点一点飘进家门。
春节是由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守在三十”,是守住了中国文化的根。“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乐叙天伦,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祭祖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风俗之一。百善孝为先,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对祖先表达崇敬之意、怀念之情,祖先在天有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繁荣。”春节是活色生香的,红艳艳的春联是最具代表性的“年红”之一。中国人把心中所期待的吉祥如意全部融化在了这一方寸天地中。甜蜜的糯年糕,灿烂的西北美食炉馍馍,还有那永远吃不腻的饺子……年夜饭中蕴藏着的饮食地理图谱是中国数千年饮食文化最集中、最直观的体现,年夜饭是留存在中国人舌尖上的家国情怀。
“聚在初一”是除夕守岁的余音再续,把浓烈的新春祝福化为“拜大年”,一声声的问候,一家家的踏访,中国人追求的“普天同庆”,对“天下大同”的向往就在这样温情的凝视和深情的诉说中化作岁月的柔情。
“乐在初二”就像是一台民间春晚,热闹中充满了喜气。“—碗打卤面中的亲情”让我们领略了“姑爷节”骨子里的幽默诙谐。“水上人家的古老风俗”讲述的是“回娘家”时的其乐融融。“吃春酒”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一想起来足以令人一步三回头。
《中国年俗》的第五章“玩在正月”是整本书的“大轴戏”。细细做好攻略,一头扎进“庙会”,在“新春快乐集散地”里玩他个风生水起。猛然间看到“风车”,用手一转,新年好运朝我们走来。听那边锣鼓声响,年戏、舞龙灯、斗鼓、秧歌、傩舞、社火,大戏正好开场。到了正月十五,宫灯明亮,冰灯晶莹,点起一堆旺火,吃一口甜甜的汤圆,春节狂欢达到高潮,也渐渐地落下帷幕,新的一年真真切切地来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