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鹿离|故乡拨动你我的心弦——读范墩子《也傍桑阴书华年》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鹿离时间:2024-01-26 09:38

故乡是作家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童年则是他们写作道路的起始之点。《也傍桑阴书华年》是知名青年作家范墩子的首部散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延续其一贯灵动、质朴、诗性的语言风格,小心翼翼地捡拾其散落在山间草木上的童年音符,编织成一首献给故乡渭北大地的歌谣,拨动你我记忆深处的心弦。

文学与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谈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范墩子说,“我是一个随时把童年记忆和故乡记忆携带在身上的人”。他的写作从未离开童年和故乡,笔下常常出现麻雀、豹榆树、桑柘、牧羊人、唐陵遗迹等这些带有故乡明显标志的物事,字里行间处处显出故乡的风物人情,故乡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文学是故乡映在心田的影子,也是寄托深情的信仰。尽管他已走出乡村,到大城市生活,可他的内心深处却迷恋着宁静淳朴的乡野生活,苍凉的大地、寂寥的山风、草木的微笑、河流的歌唱……他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就能听见土地的心跳,而当他的心贴在地上,“我那遗失的睡梦就重新苏醒了过来,活了过来”。于他而言,只有将自己投入渭北大地的怀抱,细细回望和描摹故乡的风物人情,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他在后记《从故乡出发的写作》中写到,“故乡是逼仄的,更是辽阔的”。童年时代的故乡风景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也成为他最初也是最成功的表现天地。他说,“我是渭北土地上的一株野草”,将宁静山风中故乡捎来的悄悄话写成审视故土过往和当下时代的文字,越写越朴素,越写越宽广。

每个人都有一片文学的故乡。范墩子对故乡满怀深情,一次又一次走在回乡的路途上,走进山间田野重温故乡的风土人情,也在行走中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复杂图景。从家乡出发的写作是一种精神还乡,也是一次次的精神回归之旅。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说自己喜欢靠在豹榆树厚实的树身上,任斑驳的树影唤醒童年的记忆,感叹“每次看到贫瘠的塄坎上却长着许多开着花的小雏菊,我的心里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他早已摆脱地理上“狭隘的故乡概念”,可故乡依旧是他无法割舍的情结。“童年是我写作的富矿”,书中收录多篇追忆童年往事的文章,文笔优美,情感质朴,尤其是《滚铁环》一文,篇幅虽短,却令人备感亲切温暖。故乡的童年记忆有苦有甜,可当我们每一次身在远方对家乡和童年深情凝眸时,内心深处的小天地间总是充满温馨,不安的情绪得以慢慢平息,温暖溢满心头。

故乡本是一个苦涩与美好共存的话题,他直面自我的故乡叙述中却鲜少苦涩的味道,更多的是纯净的美好。细细究之,他并非无视故乡的逼仄和荒凉,也不缺少审视的目光和勇气,而是在“一边厌倦着城市生活,又无法摆脱得开城市生活”的心理纠缠中,童年故乡的记忆成了他精神的栖息地,哪怕是苦涩的记忆,也是一种美好。

如范墩子所言,我们已“很难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返乡”,这是生活的无奈,也是自然的规律。故乡总是在不经意间拨动你我的心弦,当我们感到疲惫和孤单的时候,不妨多回家看看,望望归乡的路,哪怕只是一瞥,都能感到回到母亲怀抱的放松和温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