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1-29 08:26
鲜活的鲈鱼。
□保定晚报记者 张洁 高欣悦 齐域宽
春节临近,年味儿渐浓。1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定兴县高里镇长安城村的良丰晓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鲈鱼养殖基地,工人们进进出出,正忙着搬货装车。仅需两个小时,一条条新鲜的鲈鱼就能送到北京消费者手中。
“这是昨晚北京客户发来的1000多个订单。”良丰晓月负责人梁卓告诉记者,鱼谐音“余”,代表财富增加,有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随着“年根儿”越来越近,京津的订单量明显增多。
“别看我们的订单挺多,可对于北方大多数鲈鱼养殖户来说,现在其实正是淡季。”
“这是为何?”
见记者不解,梁卓道出其中缘由。“传统模式主要是在露天鱼塘养殖鲈鱼,水面结冰无法喂食,鱼苗不长个,所以天气一冷就是北方鱼塘‘冬闲’的时候。”
为了破解鲈鱼“越冬”难题,良丰晓月建起智能化节能鱼舱,让鲈鱼住进“温室”。
走进鱼舱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记者仔细看了看设备上的温度计,指针指向25摄氏度。
地上,一个个直径5.2米的大“圆桶”整齐排列,一直延伸到大棚尽头。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旋涡式鱼池。”说着,梁卓让记者观察水面,看不到任何驱动装置,池里的水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他笑着告诉记者:“鱼池底部按一定角度设计成锥形,在物理作用下,水流就会沿着一个方向流动,这样刺激鱼游动起来,养出来的鱼肉质更紧实,口感自然更好。”
为提高出塘产量,良丰晓月还仿照河道结构建起跑道式循环养殖池。
在另一个鱼舱棚,记者见到一个90米长的环形水池,犹如一条鱼儿运动的“跑道”,水泵嗡嗡作响,增氧机不停“吹”出气泡,6万尾鱼苗在水中自由自在撒着欢儿。
“我们养的鲈鱼都是‘运动健将’!”梁卓笑着说,传统鱼塘养殖,鱼在晚上容易处于缺氧状态,而这种养殖技术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养殖效率提升了近20倍。
以往渔场大都建在有水的地方,良丰晓月把鱼池建在陆地上可谓一次大胆的尝试。
“江苏、浙江、广州是鲈鱼的主产区,从南方运到京津再到消费者手中要耗时好几天,而定兴北距北京89公里,东至天津122公里,地缘优势非常明显,因此,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我们把目光落在了京津市场上。”梁卓坦言,陆基养鱼,水是最大制约因素。
他和团队先后多次到江浙等地,以及荷兰、以色列、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参观考察,最后决定采用全循环水养殖技术。即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实时进行分离,鱼粪和饲料残渣等经发酵形成有机肥,用于灌溉稻田、蔬菜,沉淀过滤后的水则再次回到鱼池进行循环利用,尾水利用率高达90%,能源节省率可达50%。
如今,良丰晓月已发展成陆基养殖的特色渔业企业,实现了全年天天有鱼出塘,年产鲈鱼100万公斤,主要供给京津高端市场、酒店、餐饮等。
水产品讲究鲜活,怎么让鲜活鲈鱼“游”到千家万户?记者在加工车间找到了答案。
良丰晓月的加工车间里,刚出水的鲈鱼经过打鳞、去腮、去内脏等一系列操作,随后被送到流水线上进行真空包装。
“我们既卖活鱼,也有宰杀好后锁鲜的产品,按不同规格分拣后供应市场,从鱼出水到端上餐桌绝不超过12小时,卖得可火了!”企业销售经理赵冬振介绍,现在,每天来自京津的订单将近2000单。
陆基设施养殖拓宽了养殖空间,这一模式走出了一条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据介绍,去年,天津国本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与良丰晓月合作,在天津北辰区建设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节能鱼舱。
天津项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近年来,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良丰晓月不断密切与北京农学院、河北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的合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助推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截至目前,企业已申报8项专利技术,其中4项专利技术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梁卓表示,要实现鱼类养殖稳产高产,必须借助科技手段打造适合鱼类生长繁衍的良好水体和环境条件。企业今后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完善养殖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即烹类预制菜,建设环京津冀高效陆基养殖联盟,努力在新赛道上行稳致远。
(本文图片由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高欣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