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钟芳|倾听心灵深处的回响——读王跃文《喊山应》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钟芳时间:2024-02-05 09:56

回瞻文学路、观照时代变迁的《喊山应》系著名作家王跃文创作的随笔集。在这本呈现作家心路历程的集子里,王跃文以其质朴的语言谈人生成长,道文学追求,与读者一同分享他的创作心得,在倾听心灵的回声中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王跃文。

该选集分为“我的文学原乡”“我的文学创作”“我的文学检讨”以及“附录”等章节。在“我的文学原乡”里,王跃文深情回忆了在故乡溆浦生活、成长的经历,讲述了溆浦独特的历史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跃文出生于湖南溆浦一个叫“漫水”的村庄,从小目睹家乡的风物和人世间的冷暖,他懂事很早。幼年时期的他一直渴望能走出山乡,摆脱贫困,早日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为了帮助他实现梦想,知书达理的母亲经常教育他要勤奋学习。后来,王跃文通过刻苦攻读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由县到市再到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人生的精彩。书中,王跃文不无感慨地说在故乡的那段岁月是他读书的黄金时期,一有余暇,他就捧书而读。除了鲁迅的书之外,他还喜欢看一些外国文学名著,从经典作品里不断汲取人生智慧和精神滋养。

在“我的文学创作”一章里,王跃文畅谈了《国画》等作品的创作缘起。那年,王跃文分到县政府当秘书,为了打发清寂的时光,开始偷偷写起一本叫《国画》的长篇小说。这是他的处女作,精准描摹现实,深刻剖析对人性,颇具警示意义,出版以后很快使他声名鹊起。之后,王跃文又一鼓作气,相继推出了《大清相国》《爱历元年》等作品。王跃文在书中坦率地表示,自己写《国画》等系列作品完全是在体察世相、洞悉人生的基础上质朴率性地表达,这些表现凡尘百姓喜怒哀乐的作品,在看似冷峻的语境下却分明透着一股真切的暖意,之所以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用王跃文的话说,“是出于作家的本能”。王跃文觉得“文学的真实性应该普遍高于生活的真实性”,一个作家的使命不是让人看到接踵而至的沉重和阴暗,而是要更多地引导大众,去发现和探求生活中的光和亮。从自己的作品生发开去,王跃文还谈了对“作家”的理解,他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视野和创作手法都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类型上,惟有用广阔的视域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才能描绘出一个气象万千的丰饶世界。

第三章“我的文学检讨”有针对性地阐释了王跃文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审视了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他自谦说,“我是个乡下人,刻意保持乡下人的天真,大有好处。”《国画》出版以后很快成为畅销书,但尽管如此,多年以后,王跃文依然以一贯的理性和清醒认真审视着这部作品。他说,“《国画》尚有明显的瑕疵,却没有办法把它弄得更好些。”在谈及他另外的作品时,历来秉持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王跃文,坦言自己在构思和创作每一部作品时从未考虑过会不会畅销,更不会为了畅销刻意添加所谓畅销元素。的确如此,品咂王跃文的系列小说,不难发现,他聚焦的都是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即便这部随笔精选集《喊山应》,同样书写的是文学场上的日常,映射出的却是丰富的现实生活。他没有媚俗,也没有迎合所谓的时尚,而是始终坚持内心的想法,用手中的笔去描摹现实、书写人生,用作品回应时代的关切。

书中,王跃文在回答缘何要用“喊山应”作为书名时意味深长地说,居乡下老宅,对面就是一座高山,乡下人寂寞时经常会对着大山高喊两声,回声随山起落,谓之“喊山应”。其实,一个写作者用文字表情达意,勾勒人间万象,何尝不是在状摹人世的回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