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2-24 08:10
▢李笙清
古代没有电,人们都是以蜡烛或油灯照明生活,“盘龙移绣柱,倒凤照琼妆。独觉丹心苦,空馀玉箸长。得钱频送喜,吐桂欲生香。寄语东邻子,何妨借壁光。”明代戏曲家、诗人韩上桂的这首《烛》形象地描绘了古人夜里燃烛照明的情景。2004年3月,武汉市江夏区龙泉乡南朝古墓出土的一批随葬明器中有一件青瓷蟾蜍形烛台造型独特,极具特色。
这件烛台通高17.8厘米,横宽11.4厘米,纵长11.6厘米。现收藏于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烛台以灰白色瓷土雕塑而成,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一长方形几案,上面排列5盏竹节形小管,应该是用来插放蜡烛;中部是莲花瓣上托一方形座,长方形几案就镶嵌在方座中部,十分牢固;下部的底座是一只蟾蜍,正在匍匐前行。蟾蜍头部微微昂起,双目凸出,注视前方。粗短的前腿撑起身躯,脚趾张开,张嘴吐舌,憨态可掬,似乎正在负重爬行,显得自然生动。蜡烛主要用于照明和礼佛,蜡烛和烛台同时亦是古人祭祀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蜡烛最早出现于东汉晚期,随其逐渐被人们使用,烛台应运而生。据考古资料显示,三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青瓷烛台以动物造型居多。到了南北朝时期,烛台式样更加丰富,主要有羊、狮、蟾蜍及单管、双管、四管、五管、荷花形等。
蟾蜍虽然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但它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为人类做过不少好事,它一夜吃的害虫往往是青蛙的几倍,被视为庄稼地里的卫士。蟾蜍还有着一些吉祥寓意,如三条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的动物,而蟾蜍身上密布的疙瘩仿佛金钱珠宝一样,故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蟾蜍因繁殖能力和生命力都很强,在民间另有多子多孙、儿孙满堂、长生不老等寓意。正是因为蟾蜍自身有着诸多美好寓意,所以古代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器物上很多都带有蛙纹。流传至今的一些古代陶瓷、铜、玉、竹木等蟾蜍的艺术造型或背负钱串,或口含元宝,或卧于金钱元宝之上。这件烛台以蟾蜍为底座,与我国民间对蟾蜍的推崇有着密切的关联。
此器设计精巧,造型简练,令人不禁想起元代诗人卢琦吟咏烛光的诗句——“银台照夜春溶溶,金屏绣褥光相射”。蟾蜍形象逼真而又夸张独特,雕塑手法精致明快,线条流畅,古朴庄重,展现了南北朝时期青瓷精湛的制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