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潘玉毅|深情莫如故乡书——读丁彬《去宁波的路》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潘玉毅时间:2024-03-07 10:01

《去宁波的路》书不厚,单篇文字亦不长,我用了大约4个小时便看完了。全书分三辑:庵东少年,慈溪往事,宁波生涯,从辑名可以看出,随着空间的移换,作者丁彬描写的内容正慢慢由海隅小镇向繁华都市靠近,而这也正是他生活轨迹的镜像呈现。我是山里人,山里人家把小孩有出息叫“出山”,不知道居住在海边的丁彬他们那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类似的词汇叫“出海”,不过他通过读书、工作,一步步走出去了,但走出去的只是人,记忆和情感从未远离。

乡情、乡愁是所有人在阅读过程中最容易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与之相应,一个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总是让人觉得很亲切,看完书,对此我很有感触。丁彬笔下的吃食、蝉噪、河汊、地名像是一沙一石,筑起了通往故乡的路。从庵东小镇到慈溪市区再到去宁波的路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可以往返。就像他在《乡关何处是》里所写:“不用导航,我就能记得归途。”

岁月倥偬,很多人会走,很多东西会消失,包括建筑、物件、回忆,甚至名字。通读《去宁波的路》,你会发现其实整本书都围绕着“物的在与不在,人的去与留”展开。比如曾经的小镇大会堂如今已经不在了,托儿所的“水怪”连同记忆里的童年一起消失了……离开的人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着旧日晚霞,确立了家乡的坐标,“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现实里”,当他寻寻觅觅,找回那碗面的同时,也找回了留在家乡的心。

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食是情感的寄托。丁彬的一些文章都与饮食有关,就像他在《第二饭店》里所引用的“莼鲈之思”的典故一样,饮食能穿过味蕾直达灵魂深处,激起人心底最原始的怀想。当然,传达乡情的介质不止饮食,还有其他。作者在一次次的回望中审视故乡,走近故乡,他在描述、品味故乡的时候,将那些带有明显地方标识的名词一一道来:庵东、七塘、张家舍头、人和街、簟匠师傅……透过这些,我们开始逐渐了解丁彬,了解那个海边小镇,了解一个人与一个地方之间的那种情感。

丁彬的文章里时常能读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在《跷脚麻将》一篇里,他援引了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里的一句话抒发年少时的伙伴相聚日难的感慨:“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东街头》一篇里,他为老街还保留着旧日样貌、没有被改造成过度商业化的“某某老街”而庆幸:“燕子飞回,还能寻到梁间的旧巢。东街头是镇上仅剩的一条老街,在不经意间,留住了老庵东的过往。”

再见或是再也不见对应着欢喜与忧愁两种情绪。丁彬的文字平实而不繁复,但正是一个个这样的句子,不经意间就叩开了我们的心扉。

故乡于丁彬而言虽然亲切难忘,但同样也有不足和遗憾。比如书中讲到女阿太时行文充满了惋惜,甚至隐隐还有不忿。“女阿太嫁到丁家,开枝散叶,绵延子孙,勤劳一世,临了却连一个名字也没留下。”恰恰是这些语言让我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美而不遮其丑,这才是对故乡最大的尊重和最深沉的爱。可以说,读丁彬的文字,人们的心里很容易生发共鸣。

这是一本写故乡的书,平淡又深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