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李钊时间:2024-03-07 10:01
遮雨的蓑衣、支锅的撑架、装水的瓜勺……曾在乡村里触手可及的老家什,蹚过岁月的河流,带着淡淡的惆怅,在我们的视线里逐渐远离,凝固在老家什里的是被生活烟尘覆盖甚至淹埋的爱和温暖以及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老家什》是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获得者黄孝纪献给故乡八公分村的又一部回忆之作。他在乡村成长,后在城市安居,每当老家什撩拨旧日时光里的乡愁,他会带着“家”的记忆去换了模样的故乡走一遭,回忆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当记忆泛起时间的涟漪,他将盘旋在心头的旧时记忆诉诸于笔端,凝结成被爱和温暖填满的文字,随着情感的跌落、延展、升腾和激荡,记忆和乡愁被凝固在旧时光的册页里,留与后人去翻阅和追忆。
一件老家什就是一段历史,其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他们默默地忠实记录曾经艰辛不易的农耕岁月,留存下一段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细细擦亮人们逐渐模糊的记忆。《锄头》记录的是祖祖辈辈辛勤耕耘幸福生活的日常,锄头是农家人安身立命的工具,作者与家人顶着烈日挥舞着锄头锄田挖地,任双手磨出“红红的大水泡”,汗水和泥水包裹全身,依旧劳作不止。《铁锅》里蕴有屋檐下蒸腾的人间烟火味,有在朴实生活里养成的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一口铁锅承包着家人的一日三餐,蒸、炒、熬、煮中尽是生活的长短滋味,哪怕烂了洞眼或缝隙,人们也舍不得丢弃,只待补锅的行商吆喝声起,就拎着铁锅去修补。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透过《煤油灯》中深深浅浅的文字隐隐可以看到,昏黄的灯火摇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家园里升腾着温热的气息,一个山村男童对未来朦胧的向往和期许在“跳动的红焰”里被点燃,在这盏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的灯火照亮下,我们能够触摸到农耕时代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脉络。
朴实的生活场景,朴素的思想感情,质朴的人生理念,构成黄孝纪散文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里那一份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的朴素常以最简单却最有力的方式唤醒我们心中蛰伏已久的旧时记忆,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老家什里有忘不掉的童年快乐,《瓜勺》里一段“我们常把瓜勺戴在头上,扮和尚,扮老寿星。笑闹追逐中,被玩伴按着敲”的文字使我心生温暖。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们的玩具大多是自制的,老家什也能成为手中的玩具,成为快乐幸福的童年记忆。
在黄孝纪的文字里时常见到母亲的身影,字里行间充满思念和哀伤。他在《神灯》一文中回忆母亲逝去的最后时光,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始终牵挂着儿女,“拿出我买的药给前来看望她的村邻看,说这些药要5元钱一粒,贵,是我孝纪买来的”,令人泪目。母亲的生命之火已熄灭,他在心中为母亲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神灯”。如黄孝纪在《朝门》中所言,朝门“是一个奇怪又庄严的地方”,是寻常日子里村里人闲谈玩耍的所在,而在婚丧嫁娶等特殊日子里,朝门会立马显出庄严的一面,哪怕朝门已消失在历史尘烟中,却一直矗立在村民和游子的心中,传承着一份共有的情怀和信仰。
《老家什》里那些远逝的农耕岁月的生活片段会让我们追忆往昔,会让我们怅然若失,也会让我们泪流满面,当记忆和乡愁在日月流光中发酵,终会酿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无法抹去的沧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