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3-23 10:41

□郭振山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专家表示,抑郁、焦虑、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是目前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

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但就诊率偏低,部分孩子甚至长期处于社会适应不良状态,无法正常上学或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提高大众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知迫在眉睫。

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家长的认识相对不足,不知道如何应对。其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需要及时调理治疗。既要及时关注处理心理问题,也要尽早找到心理问题的病因。目前大众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严重不足,关注、应对欠及时,导致延迟诊断和干预。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孩子在0-3岁时是安全感、信任感建立关键期,父母要多陪伴、多关爱;3-6岁时,父母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尝试培养自主、自信;6-12岁要鼓励孩子坚持,培养孩子勤奋刻苦品性;12-18岁时,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能担当和有责任意识,能知道自己是谁、要干什么。

中学阶段是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的高发阶段。青春期叛逆和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候不太好区分,所以有些家长更愿意相信孩子是青春期叛逆,而忽视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叛逆期是正常的青少年发展阶段,而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处理,可能发展为精神心理疾病。因此,当孩子出现生活作息改变、情绪明显波动、话少、生活兴趣下降、容易急躁、厌学、人际交往被动或者头痛、胸闷等多种躯体不适问题时,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去听去看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做倾听者、支持者,适当时候提供建议和帮助。

如果仍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就要寻求专业帮助,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在评估基础上,或接受心理治疗,或到精神科就诊。避免心理问题发展为精神心理疾病,最大限度的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新闻